建于1898年,至今已有108年校史的北大是“中国大学之父”。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戊戌变法”的产物。遭遇保守势力的围追堵截,“戊戌变法”很快失败,其他新政措施一概废除,唯北大硕果仅存。当时的北大,地位非同一般,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大学堂皆归其统辖。
北大108年的历史中,最辉煌的当属蔡元培时代。1916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在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北大不仅成了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成为全国人才集萃之地。新旧两派,贤良毕至。这一时期,北大最像大学,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成了社会的良心,成了独立于流俗,促进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滚滚长江东流去,历史俱成陈迹。辉煌已逝,芳华不在。今日的北大,和目前中国任何一所大学没什么两样,不再秉持社会良心,不再针贬时弊,不再充当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助推器。她趋势媚俗,骚首弄姿;她争名夺利,热衷排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她从美丽高洁的凤凰蜕变成一只和众鸡抢食,蝇营狗苟,以满足果腹之欲的落魄公鸡。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我们可以看见,北大已非昔日之北大,神话正在打破,北大正在堕落。
北大最缺公平精神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在招生制度上就是不平等的。”7月份在广州举行的2006北京大学新生欢迎欢送会上,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对一段时间以来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引发的“震动”作了一个明确的回应(《江南时报》)。
初一看刘主任的回应堪称“理性”——为“招生制度的不平等”怀忧;细一品,其中包含了不少潜台词:凭什么香港高校可以搞特殊,不受内地招生政策的约束,我堂堂北大却得中规中矩地来……
是北大的“尊严”受到了损害?还是“利益”遭到了“挑战”?几所香港高校到内地来招几百新生,能损你北大几根毫毛?就是大陆敞开大门竞争,北大也不会缺优质生源,其“利益”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损害”。今年全国高考尖子生基本上依然为北大和清华“分享”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可令人失望的是北大似乎丧失了“兼容并包”的传统品德,走上了一条心胸偏狭之路,温文尔雅的姿态掩盖不了其忌妒的心态,一个“不平”就让曾经拥有的高贵荡然无存。
在我看来,内地高校有资格对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可能导致的“不公”抱“不平”,但北大却不可以。论传统资源优势,别人没有你有;论政策资源优势,别人没有你有;论生源优势,别人没有你有……几所香港高校对你的生源优势根本上不构成威胁,你就感受到国家招生政策“不公”了,心中就“不平”了,当国家投入18个亿助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时,你咋就没有想到“不公”?就没有想想别人的“不平”呢?都是“一母同胞”,你何以就“吃香喝辣”,别人就只有喝汤的份?你的“平等精神”的“人文底蕴”到哪里去了?
一所百年学府,堂堂名校,一遇尚不对等的“竞争”就惶惶然,就企求政府的干预,就企望政策的呵护,而不是在修炼“内功”上找出路,下功夫,如此“名牌学府”能撑多久,委实是一个大大的疑问,这样的大学即便硬件“一流”恐怕也只是一个漂亮的空壳而已。
北大最缺反思精神
今年夏天,对北大这所中国顶尖大学而言,“丘成桐事件”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位名动全球的着名华裔数学教授炮轰:“北大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的。” 这还不算,更让北大尴尬的是,当不作回应时,有人说其高高在上;当新闻发言人做出回应时,又被说成“一贯养尊处优当然坐不住”,真是进退两难啊!
我们暂且不管事情的对错,先来看看北大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北大的态度真的让人失望。对于一个人而言,古人尚且要求“闻过则喜”,“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何况对于一所堂堂名校?按说一位世界数学界的泰斗之一,能如此没有任何个人私心直率地批评自己,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逆耳忠言。可是,全国人民都看到,北大在令人难堪地沉默了20余天后,却巧言令色,用所谓北大“从1998年以来引进的海归学者专家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力军,他们在很多学科都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来搪塞批评。尤其糟糕的是,北大新闻发言人不仅没有正面澄清丘先生指斥的事实,居然对丘先生反唇相讥,说他“不负责任”,“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使北大更深陷于道德的“滑铁卢”之中。
其实,丘先生从一开始就给北大留了很大面子的,他根本不提北大校方的诚信或职业操守的字眼。倒是北大毫无自我反省意思的回应,才迫使他继续做那个“说出皇帝其实没穿衣裳的小孩”。从事件后来的发展看,北大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把自家网站上那些所谓长江学者们的资料或涂改或删除,尽干些掩耳盗铃的勾当。谁知弄巧成拙,整个成了涉嫌教育腐败的事件。
我总觉得丘成桐对北大的批评是无可厚非的。试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度其心境:他一定是看到:当一所大学,特别是像北大这样的顶级大学,弄虚作假,不讲诚信和职业操守,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这是几百亿人民币被骗走产生的损失所能衡量的吗?它腐蚀了全体国民人心,败坏了社会风气,其修复的难度几代人也难以完成。通过这件事,全国的老百姓会怎么看?连北大这样的大学都把诚信和职业操守丢到垃圾桶里,伙同国外的那些无良学者骗钱骗人,哪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可以做呢?
产生过李大钊、蔡元培、马寅初等道德巨人和文化巨人的北京大学,为何会堕落到如此地步呢?
北大缺乏自知之明
按理说,在相对位置上,北大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哈佛/耶鲁在美国、牛津/剑桥在英国、东京大学在日本、柏林大学在德国的地位与影响,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高等教育水平。但其他国家这些大学公认是世界一流大学,而北大呢?
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每年邀请全世界88个国家的上千名专家搞大学排名,第一次北大排17名(2004),第二次北大排15名 (2005),超过东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对于这个排行榜,国人多有质疑,认为是被人忽悠了。专门从事大学排名及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研究的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陈厚丰一语道破天机:“北大能排到15,奥妙就出在了该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上。” 英国《泰晤士报》搞的这个排行榜是依据各国学者评价、就业单位评价、国际教师数量、国际学生数量、师生比及科研论文被引用次数等六项指标测算的,总分为 100分。由于各国学者的评价占的分数比重最大,达到了40%,去年有2375位学者接受了问卷调查,问卷要求他们列出他们觉得最了解的最佳高校的名称,北大该项得分为71分,单项高居第8位。就是这一项把北大的分数拉得很高,而北大的其他得分都很一般,像国际学生数量只得了4分,但这一项的比重只占 5%。
其中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所有指标中,北大在科研论文被引用一项上的得分竟然为0,这在排行榜前60位高校中绝无仅有,而排在北大后一位的东京大学该项得分为17分。而这一项恰恰是被国外大多数大学排行榜所重视的,权重也是最高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国内大学在别的排行榜上的排名一向都比较低。
北大的实际排名应该怎样呢?我想国内研究者相对会更客观些。按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列出的全球500名大学的排名,前面提到各国一流大学排名均在20名以内,但北大的排名是244名。即便是在大中华区内排名,北大也仅列第六而已。前六位的得分及排名如下:
1、国立台湾大学 17.28 183
2、清华大学 16.90 187
3、香港大学 15.58 222
4、香港科技大学 15.32 230 6、北京大学 14.83 244
对于自己在世界大学中排名,北大向来自我感觉良好。北大的书记在谈本校的现状和发展规划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前不久我去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访问,他们都对北大的客人给了很高的礼遇,这说明世界同行对我们北大的尊重和肯定,说明我们有着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关系网络。……我在剑桥的时候见到几个北大化学系的校友,其中一个已经在那儿学习多年的校友说,最近看到北大在化学方面发表文章的数字,感到非常吃惊。他觉得北大取得的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和剑桥化学系的距离正在缩小。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就很有希望跻身世界一流。昨天,我们刚刚给剑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莫里斯教授对我说,北大的荣誉博士对他来说是个很高的荣誉,他因此感到非常荣幸。最近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也刚好来北大访问,已经有几天了,他也感到北大这些年的变化发展很大,进步很快。他还说,相对于北大来说,牛津是比较老的,他们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北大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北大现在这个速度、这个势头,生气勃勃,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都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在北大领导心目中,北大似乎已经距离牛津、剑桥、哈佛大学不远了,全然没有考虑到聪明的外国知识分子也会有中国式应酬的客套。
北大缺乏自知之明,并非偶然。在“丘成桐事件”之后,同样是这位书记,在回应国内舆论压力时还专门谈到《泰晤士报》的那个漏洞百出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以此来表明北大的地位,实在是可笑。我想,没有蔡元培、马寅初等人的胸襟,任何北大的领导们都不会认为北大正离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远,都不会正视北大所面临的自身的积弊和缺陷,都不肯为北大的现状感到羞耻和不安,因为他们要升迁,要政绩,要贴金。
也许今日北大的问题不单单是北大自身的问题,但北大现任的领导们在回应舆论时的态度和行为,真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盛产过中华民族文化巨擘的大学。在这个最有文化的地方变得最没有文化,连同行间的竞争都要抱屈,连几句批评的话都没办法接受,连自己在世界大学中的地位都雾里看花,自我感觉良好。到底是社会异化了,还是北大异化了?到底是北大异化了,还是北大的行政管理异化了?到底是北大的行政管理异化了还是北大精神失落了?到底是北大精神失落了,还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泯灭了?北大要思考的东西很多很多。以今日之北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拿什么来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