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对“宣传”二字都不陌生。每一个团支部、党支部都有一个“宣传委员”,每一个团委、党委都有“宣传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小兵、红卫兵们组成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比比皆是,他们进入农村或向进城赶集的广大贫下中农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宣传”党中央、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当然了,报纸、收音机、文艺这些更是群众喜欢的宣传工具。试想一下,没有党的“宣传”,我们怎么知道“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去拯救他们?没有党的“宣传”,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从小到大,俺从未怀疑过“宣传”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直到有一天,自己对别人说“宣传”时,被人笑(几乎是讥笑),才开始动脑筋去真正了解“宣传”的重要性。
那是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刚刚开始与“国际接轨”,单位上来了几个“美国专家”。那时来中国俺在的那个省的“美国专家”真是凤毛麟角,非常罕见。因为他们要去尚未对外国人开放的县市访问,就连省外办、市外办的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单位上就跟不用说了。领导们专门为这几个人开会,讨论对这几个人的安排、生怕“招待不周”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当然了,对单位里第一次来“美国专家”这么大的事情,没有宣传处的报导和宣传是不可想象的。党委专门派有经验的宣传处的付处长负责全程的摄影报导工作。俺懂几句英文,也被叫去跑腿。
虽说读书时见过外籍教师,但真正与老美在工作上打交道对俺来说这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老美喜欢把每一次开会、每一次见面的人的名字、头衔都记录下来。他们看见有一个专门为他们照相的人就问俺:“这个人是负责哪方面的?”俺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他是负责宣传的,是宣传处的付处长”。几个老美一听propaganda(宣传)一词,都大笑了起来。那种笑,明显的带有讥笑、嘲笑的成分。俺以为自己的英文不好,说错了,忙跟他们解释。他们说没有说错,他们知道什么是propaganda。俺觉得这几个老美有“问题”。没有“宣传”,俺们怎么知道党的方针政策,哪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呢?你们美国人没有“宣传”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呢?从那以后,俺一直纳闷:本来一个好好的东西,他们怎么要讥笑呢?究竟宣传是怎样定义的呢?以前老是忙这忙那,现在有空把词典上的定义翻出来[1]:宣传就是用演说、文字、文艺等方式向群众说明讲解。俺的理解与词典上的定义是一样的嘛,为什么他们要笑呢?也许propaganda不是宣传?郎曼现代英语字典[2]对propaganda一词是这样定义的:(常有贬义)(政府对某些事情采取的行动来)散布真或假的信仰、观念、新闻等。哦,真的还有点不同呢。中文的宣传是给大家讲解,对不懂的东西当然需要人来讲解了。英文的propaganda说有可能有假的新闻。
后来国门大开,俺也到了外面这“水深火热”的地方。俺这才知道“宣传”的好处第一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仅知道自己的瓜是世界上最甜的、最好的,而且不仅王婆自己说她的瓜好,吃过她瓜的人、没有吃过她瓜的人都得说她的瓜好,否则,说小了,就是不与王婆不保持一致,说大了,就是反党反华。第二个好处就是想把别人的瓜说是苦的,大家都相信是苦的。不是吗?说刘少奇是党内最大的叛徒、内奸、工贼,全国人民就都说他是党内最大的叛徒、内奸、工贼。说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全国人民都说他是。
当然,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年代,宣传的名声没有原来那么好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党委宣传部变成了政府的新闻办公室。人们听到的不再是“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宣传,而是经过党委过滤过的新闻了。
宣传和propaganda,你喜欢那一个呢?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
[2]“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GroupLtd.,1978
莲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