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转制学校招生“雾里看花” 五一长假期间,不少家长为孩子择校事烦心

作者:陆梓华 发表:2006-05-07 09:5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五一”期间,于先生为就要读小学的儿子择校事烦心。原来,于先生最近看到这样两条消息:一是从今年起,本市所有公办转制学校将和公办学校一样,按照就近原则招收户籍对口的学生;二是本市将于2007年底前完成所有“公办转制”学校的“关、停、并、转”。公办转制学校的前景让他产生了种种疑惑。

疑惑一 转公办,师资队伍是否稳定?

将于今年入学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的一年级新生无疑是幸运的--从秋季新学期起,这所9年一贯制学校,将回到公办队伍。这意味着,学生每学期所需缴纳的费用将从原先的1500元左右下降至100多元。然而,一些家长却担心,学校教学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

疑惑二 转民办,谁说了算?

学校姓“民”姓“公”,究竟谁说了算?

学校改姓“民”,必须得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企业愿意“接盘”。记者留意到,从去年起,本市先后有几所公办转制学校被国内知名集团收购,而这些学校,在市民心目中都有颇高声誉。“学校要办出特色,才有可能接到企业抛出的橄榄枝”,一位校长坦言。“学校实行了董事会负责制后,日常教学管理没有改变,但通过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接触,我们的市场竞争意识的确强了!”

出于教学资源整体分配统筹的需要,在学校“姓氏”的问题上,比起学校自身,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权更大。

疑惑三 家长如何把握学校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本市中小学入学高峰,为了弥补公用事业经费投入的不足,公办转制学校应运而生,教育部门也给予其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

如今,它们面临“转型”,家长们的担心并非多余--若是学校转为公办,实行就近入学后,如何保持这些特色?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才能为更多受教育者共享?在政策的出台和制订上,有关部门虽然“站得高”,但也不妨放低视线,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多思量。招生季节就要临近,可不少家长对于学校的前途仍“雾里看花”,他们想问,政策制订和发布的过程能否透明,再透明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