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广州作了一场名为《怎样评价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报告。他称,清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比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平均素质高,而且提出创新可以分为爱因斯坦、杜甫、比尔·盖茨、任天堂四种体系,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最需要的是任天堂和盖茨这种会赚钱的人才,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
清华学生是否超过哈佛学生,笔者为凡夫俗子,实难定论,倒是杨振宁的“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这句话听来刺耳。杨振宁,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在高校教育的话语权上,显然占据着权威地位,可权威并非就意味正确。诚然,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话不假,但是,如果“忠言”在逆耳同时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公信质疑,此“忠言”不听也罢!
自从杨振宁叶落归根再续新婚后,他似乎对晚年生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逸感,爱乌及屋,他对中国高校教育现状总是称赞有加。早在去年的3月14日,杨振宁就说过一句话:“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可事实是中国高校诸多教育弊端却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冒出,如教育乱收费,高校毕业生核心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招生体制的不公平等等,已经使国民对中国教育(包括高校教育)颇有微词。说实在的,杨振宁的权威话语里,总能让人激起某种盲目的乐观情绪来,可是,杨的话语让人们欣喜之余,往往会使人油然而生莫名的酸涩来。就拿诺奖来讲,中国果真没有拿一两个诺奖的必要?显然,当我们看到周边的日本、韩国、印度,甚至国力大不如我们的小国巴基斯坦等邻居们都能获得诺奖时,就不是要不要诺奖的问题,而是羞不羞的问题了!俗话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而现实是,你若嫌葡萄酸而不去吃它,人家也就当仁不让,索性自个儿大吃特吃好了,只留你在一旁干瞪眼。
伊索言:掩饰一个缺点就会暴露出另一个缺点,在任何失败或者未竞事业面前,我们绝不能自欺欺人的轻易言败。当然,我们可以对诺奖的公平性提出某种质疑,但是,我们绝不能由此就以“不抵抗”态度来对待诺奖的国民诉求。事实上,不管你承不承认,作为具有世界性、历史、传承性的国际大奖,其相对公平公正性是值得肯定的。在诺奖面前,与其以“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处之,不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对自身情况作一个翔实的总结和改进。而如果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自我麻痹态度来“抗衡”诺贝尔奖,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怕吃酸葡萄者”。若此,笔者更担心的是,今后在核心技术和高端社会人文领域里,国人将成为永远的旁观者。
总而言之,杨振宁可以用他那权威的嘴巴评判清华与哈佛的伯仲季叔,但是笔者对其所谓的“诺奖无用论”,实难苟同。一言以蔽之:“诺奖无用论”是一种怯懦的学术自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