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巴拿马注册渡轮的经营者说,已有三百人到四百人获救,但海事官员说,由于夜晚降临,使得援救行动更加困难。而渡轮失事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恶劣的天气和超载可能是主要原因。
约千余人葬身红海
据新华社记者在埃及红海塞法杰港务局得到的名单显示,失事客轮上共有1414人,其中包括104名船员和1310名乘客。在乘客中,有1193名埃及人,99名沙特阿拉伯人,6名叙利亚人,4名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苏丹、印度尼西亚、约旦、加拿大和菲律宾的公民各1人。
塔哈说,这艘名为“色拉姆98”的埃及客轮于当地时间2日晚7点半从沙特阿拉伯西部港口杜巴港出发,预计于3日凌晨2点半抵达距埃及首都开罗约600多公里的红海东南部的塞法杰港。但该船在驶离杜巴港大约62海里的海域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当局担心可能有1100人在这起海难中丧生。
失事船只没有SOS
事发后,这艘船所属的埃及萨拉姆海运公司官员阿德尔•舒凯里告诉英国天空电视台说,在渡轮失踪之后,一直没有接到它发出的SOS求救信号。据悉,出事当晚,红海海域遭遇长达3个小时的电磁暴,这也许妨碍了船只遇险时发出SOS信号。而当时正在该航向执行相反方向航行的圣凯瑟琳号曾收到了该船的求救信号,船长称他们的船正在下沉。
塔哈说,船上载有1310名乘客,另外还有约100名船员,其中超过1100人为埃及人,还有5辆卡车和22辆小汽车。乘客中大部分是结束在沙特朝觐后回国的埃及人。
据悉,失事客轮渡排水量为1.18万吨,长118米,宽24米。而它的姐妹船只“色拉姆95”去年10月在红海与塞浦路斯商船相撞后沉没。在那起事故中,几乎所有的乘客都被救起。
乘客多为朝圣者和家属
由于临近埃及学校假期的结束,因此据轮船公司估计,渡轮的部分乘客是工作在沙特的埃及人的孩子和家属。他们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前去沙特探望家人。而由于学校假期即将结束,这些家属打算乘船赶回家。而另外大部分乘客是前去麦加朝圣回来的埃及工薪阶层。可能是出于节约路费的原因,他们选择了渡轮这种比较便宜的方式。
恶劣天气阻碍救援工作
埃及海军舰船,包括4艘护卫舰和直升机,3日在红海海域展开海空全方位搜救行动。但是恶劣天气给救援造成相当大困难,海上浪很高,空中风力很大,能见度差。4艘救援船当地时间3日下午才抵达出事海域。英国海军参谋长韦斯特3日说,英国当天已向埃及一客轮失事的红海海域派遣一艘军舰。与此同时,在巴林的美国海军中央司令部也向埃及方面提出援助建议。而据美联社报道,埃及已谢绝了以色列海军舰只参与营救工作的要求。
目前救援唯一有利条件是,红海水域2月平均水温在17摄氏度以上,这将增加救生艇上人员生存机会。
失事分析
“高龄”超载?
目前对于事故的原因还不清楚。但这艘从意大利淘汰下来渡轮的35岁“高龄”无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据轮船公司的发言人表示,这艘渡轮的使用年限到2010年才结束,而且平时都是按照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的。据船舶专家介绍,这艘渡轮是一艘滚装渡船。而这种船的设计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是一直存在问题的。滚装船有别于客船和货船,它实际上是专门载车的船。滚装船重心高,装的货物又难于捆绑牢,船舶稳定性就差,在有风浪的大海中用这种船载货的同时载人,有一定的危险性。据专家称,只要很少的水进入船舱,就会造成轮船摇摆并且失去控制,随后导致轮船迅速倾覆。而在超载的时候,就大大增加了倾覆的可能性。
沙尘暴所致?
而来自开罗有关部门的消息称,这艘渡轮是在半夜从雷达屏幕上消失的。当时红海天气恶劣,沙特西海岸刮着大风和沙尘暴,风高浪大。因此,本次船只失事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船只超载并且在行程中遇到了大浪,由于这艘渡轮本身就不是专门的客轮而是重心不稳的滚装船,因此在船舱进水后失去了控制,而导致了最后的沉没。
恐怖袭击?
CNN报道称沉没的埃及游船可能在红海和另一艘船相撞。埃及苏伊士港口负责人说:沉船航行的航道虽然狭窄,但是通过雷达监视录像显示,没有发生船只相撞的事件,所以色拉姆98的沉没应该不是船只相撞造成的。英国伦敦劳埃保险社的西迪克称,他已排除了埃及渡轮是因为相撞或恐怖分子袭击而沉没的可能性,因为出事海域的安全状况很好。
这张1999年11月25日拍摄的资料照片显示了埃及客轮“色拉姆98”在苏伊士运河上航行。当地时间2006年2月2日晚间(北京时间3日凌晨),这艘客轮从沙特阿拉伯西部港口杜巴港出发,驶向红海东南部的塞法杰港,在途中沉没,当时船上载有1310名乘客,另外还有约100名船员。新华社/法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