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鼓励自由经贸,中国积极鼓励台商到中国投资制造业,表面上是全球化精神的体现,但实质上并没有这么简单。中国对台商的优惠还多了两层意义,第一,在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在经济上受到自由世界全面的制裁,为求突破,特意鼓励台商投入以纾困。
第二,吸纳台商本属“以商促统”、“以民逼官”的对台大战略,而这战略基本上是一种内战思维:既用以吸纳台资弱化台湾,又用以分化台湾内部。
尽管吸纳台商在“目的上”有内战动机,但至少可说是用全球化的手段来追求反全球化的目的。不过,对台湾的服务业、航运业、银行业,中国就另有不同的面孔了。在海运方面,台湾开放基隆、高雄两大港,做为境外转运中心,但中国却以政治理由只开放厦门、福州两港,而不开放广州、上海、大连、青岛、深圳、天津等大港,尤其在中国因码头水深和设备不足,以致货柜需要由中、小型航运到深水港去中转时,宁愿到韩国釜山中转而禁止到高雄,这种“宁予外人”的做法,使釜山货柜吞量从一九九四年落后高雄三十五点五%,一路赶上,到二○○二年变成领先十一点三%,世界排名也从落后高雄两名到赶过高雄两名,高居世界第三名。
空运方面,也是表面上积极主张,但由于迄二○○五年其机队货运能量远落后于华航与长荣,而一直暗地拖延谈判,唯恐让台湾占便宜。至于客运,则看到台湾每年到中国旅客高达三、四百万人次,可以大大赚到外汇而主张先通。
金融业方面,因为加入WTO的关系,已经和其他国家谈好最基础的“货币清算”制度,但既不愿和我政府谈,也不愿和我银行公会谈。如今台商能登陆的,只能是中国最陌生的寿险业。于是,相对于外商,台商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加入WTO之后,一方面在制造业台湾享有比外资优惠的待遇,将逐渐取消,另一方面,内需市场开场,外国商品挟其品牌优势,及服务业、通路业,尤其是金融业等成熟的经营能力,中国企业将面临强大压力,结果中国对其开放,相反的,对台商布置种种障碍。
整体来说,中国对台经贸政策的内战思维,深刻地伤害了台湾人对中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