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视新闻骗你没商量

发表:2005-09-23 06: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电视图像直观生动,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但是,这正是电视有时候骗你没商量地方。

  一位做摄像的熟手曾对笔者介绍经验说,有一年他去拍摄领导抓春耕生产的新闻,按惯例这是要往上送稿的,但是上头用稿时又有个先到先发后到一般不发的约定成俗。为了让领导可以在上级台亮亮相,也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策划,做了多年老记兼摄像并已经很熟领导的“前辈”对市长说,市长,你如果想在省台上露脸,就脱鞋子下田插几株秧苗吧。那个市长果真“言听计从”,脱鞋下田和农妇并肩插起秧来。后来,这条抓春耕生产抓得紧的新闻,果然在省台上播出。当然,十几秒的片子中少不了那个市长的图像。

  至于看到的一些领导或切猪菜,或种玉米、种甘蔗,或赶牛抓犁柄耕地,或挑一担农家肥等等画面,有时候不过是领导下乡时顺手试一下架式而已,可是被拍了下来,放到电视新闻上去,就成了我们日常中时不时看到的、真真假假的新闻画面了。实际上,这等于是电视的假戏真做。

  而另外一种电视图像却又是真戏假做。比如,笔者看到一条抓捕的新闻,七八个警察蜂踊而上,快如闪电般冲进了玉米地,追上那个也在跑的犯罪嫌疑人,快速地将他扑倒在地,“咔嚓”一声,犯罪嫌疑人就戴上手铐,图像还拍了犯罪嫌疑人丢弃的尖刀提袋等。新闻播出后,让人叹服了警察的勇敢向前,同时称赞了老记深入了生活。后来,笔者问拍这条新闻的那个年轻记者,答曰:“以前拍过同步现场,这次是重演的,警察还是那几个警察,犯罪嫌疑人还是那个犯罪嫌疑人,情节还是那个情节,做得好看一点而已。”这种补拍的手法,在一些比较长的专题片或纪录片里用一下,在屏幕边上打上“重演拍摄”之类提示词,也许无可厚非,让画面精采一点、充实一点、让人对事件过程看得清楚一点,也许无可厚非。可在短短十几到几十秒的一条新闻消息里,出现几个相关画面,如玉米地、看守所里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审问的画面,便已足够,又何必重演?

  我记起九八年长江的洪水,其间有一条新闻,是一个女孩抱在一棵树上九个小时后被发现获救。而据说画面也是后来再补拍的,否则,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非领不可了。果真如此的话也属憾事吧。

  至于电视文艺演出时一些鼓掌的画面,演出未开始之前为造气氛,导演叫座上的观众先卖力拍手,由摄像拍下来,正式播时再适时插进去,多少人又知道呢?这也无关紧要吧。可一些骗人的广告就可恶了。比如,个别增高药广告,第一个画面是人站在地上,第二个画面是人站在砖上,再用电视制作上最简单的淡出淡入手法,便做成了吃药增高的样子了。如果采用三维特技制作,连砖也不必垫了。丰胸也如此吧,画面线条一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不是那药的效果,天才知道。

  还有一种是去头去尾的电视制作,同样骗你没商量。这曾引起某市一个政协委员的大反感。他参加水费是否涨价的听证会时,他先站在体谅供水公司的角度上,说了一些话,然后他才按国人的习惯来了个“但是”,这“但是”的后面,才是他真正要说的话。“但是”后,他站在百万普通百姓的角度上,不支持涨价。可第二天,他走到那儿,那儿都见有异样的目光看他,他很奇怪。后来电视新闻专题重播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电视只剪辑了他“但是”之前的话。他成了地道的供水公司的支持者,而不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人,更不再是百姓的代言人。这使他很恼火,他本来就不太支持涨价,要是市民还认为他吃了供水公司的好处,那还了得?这位委员气愤地说,以后在电视面前再也不讲话了。

  没商量吧,电视有时候骗你!

(Cathy 推荐/留园资讯)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