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北大共识:明年中国经济不乐观

发表:2005-08-03 00:0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9 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了“中国经济观察第二次报告会”。这次报告会上,学者们对于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几乎达成了共识,那就是2005年经济仍会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但如果当前经济的运行机制仍然得不到改变,明、后年的经济增长将不容乐观,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低效益的局面。

   共识还是巧合

  这次会议上,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今年经济增速会达到9.5%左右,但下一步的经济走势值得担心。

  “今年保9%,明年保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的这一观点有一定代表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袁钢明研究员感慨:“我很意外,没想到大家观点会一致,因为上次开会形成了两派(观点)。”

  他所说的“上次开会”是在7月3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会上形成了经济冷热两派观点。

  王建认为:“说过热的就肯定要用投资和出口的数据,说防冷的则肯定要用到CPI、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投入产出比等数据。”意见不一是各自采取的数据不同,但“经济不可能既热又冷”。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看来,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因为“经济学预测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方法是一致的,把数据一摆后,大家会逐渐形成一个共识”。

  按照林毅夫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如果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没有改变的话,那么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第一季度很可能会出现紧缩的情形。

   央行在行动

  学者们发现,央行已在6月份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放松政策。

  据袁钢明介绍,前5个月M2(广义货币)增长速度是14.6%,但今天的数据是15.67%。林毅夫也说,(今年)6月份的人民币贷款达到4653亿元,是前一个月4.3倍;同比增加了1832亿元。“开放以来我国只出现过两次单月贷款超过4000亿元的情形,一次是2003年 6月,还有一次就是今年6月。”

  在林毅夫眼里,在当前部分行业现有的过剩情况下,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投资,无异于扬汤止沸。他认为,增加投资虽然能一时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但投资一旦转变成为生产力,必然会导致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下一个“过剩”的是谁

  其实,过剩的说法并不陌生。“先是电解铝、水泥(过剩),现在钢材也比年初降了1000多元。”王建说,上述还只是开启了全面过剩的头。因为“明年是煤(过剩),后年是电(过剩)”。按照王建的测算,2007年很可能是中国出现全面生产过剩的时期。

  王建以年均20%的投资增长率来计算,预计这一轮的投资总额是人民币35万亿元。“这相当于1986年到2002年16年的投资总和。”他说,“这一次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

  在王建看来,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的历史中只有对付短缺的经验。“没有对付过过剩的问题,这完全是一个新的问题。”

  但也有专家对过剩说法持保留态度。“美国都没有过剩,我们怎么就过剩了呢?”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看来,当前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增加投资、银行放贷。

   经济增长效率下滑

  在这一轮投资周期生产力陆续释放的背景下,王建还提出一个新问题:虽然经济增长水平仍然很高,但企业的效益指标会转差。

  袁钢明对企业收益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销售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但利润却在发生变化甚至亏损,这就是价格的变化带来的变化。”袁钢明说,价格是经济最敏感的反应指标,因为即使生产还比较高,但一定会造成(企业效益)整体上的下滑。

  “预测是为了提前看到有多大的危害,最后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林毅夫告诉记者,就像发现前面有一个陷阱,但目的却是要提醒不要掉进那个陷阱。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