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古井的保护方案目前尚未最后确定,有关专家已建议井上新盖小亭子加以保护,并加以合理设计进行展示,并建议在井内放置长流清水,以恢复旧时“晨曦初散,常袅轻烟”景观。
古迹两次跻身“羊城八景”
“大通烟雨”这一千年古迹的遗址在大通津上(今芳村花地河畔),现芳村大道201号工地所在位置。据了解,大通寺在南汉时称宝光寺,是当时广州城南的南七寺之一。大通寺面向白鹅潭,背靠大通港。据古籍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曦初散,常袅轻烟,是谓“大通烟雨”。清康熙《南海县志》卷二载:“烟雨井(龙霞井)在风雨来临之前,井中会冒烟霞;天气晴朗,从井口可看到白鹅潭之帆影,夜深人静从井口可以隐约听到白鹅潭传来弦歌之声。”
为了保护烟雨井,在工地中的烟雨井已用铁皮围了起来
在地下埋藏数百年后烟雨井重见天日,不久将重现轻烟常袅的奇观
广州自宋代开始就有羊城八景的评选,“大通烟雨”在宋、元两朝都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中,“烟雨井”与中山纪念堂旁边的“越王井”并列为广州历史上两大著名古井。但是在日军占领芳村期间,大通寺被毁为废墟。这一美景从此在人间消失。
巨“铁桶”严实保护古井
据文物专家介绍,去年2月,芳村区某建筑工地施工现场传来惊人消息:“烟雨井”遗址就在该工地内!同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考古人员正式进场进行发掘。挖掘中发现,大通寺建筑基础已破坏殆尽了,而在地下埋藏了数百年的烟雨井却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几个月后,深埋在地下50米的烟雨井重见天日。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烟雨井”遗址所在的某工地门口,远远看见工地中央靠东侧泥地上耸立着一个巨大的“铁桶”,“铁桶”高6米多,直径5米多,桶上长出了茂密的绿色植物,十分显眼。工地工人告诉记者,“桶”中包围着的就是著名的烟雨井。原来,为避免工地施工带来的震动、尘土等影响,考古人员采用该方式将其保护起来。古井四周做了支架,用铁皮做了一个大“铁桶”,将古井保护在里面。
工地挖掘现场负责人、广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黄兆强告诉记者,目前烟雨井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了,古井周围填充了泥土,井内则填埋了沙子,以抗击外部的震动,同时也起到保湿的作用,给古井一定的湿度。
古井注清水重现奇观
专家认为,烟雨井原地原貌保留,并加以合理设计进行展示,将成为广州建设文化名城的一大亮点。尽管古井的保护方案目前尚未最后确定,但不少专家的建议是:井上新盖小亭子加以保护,四周设置护栏。井内出土的文物也开辟一定区域做专门展示,包括古井旧貌的照片等。同时考虑设碑,刻写有关文字说明、文献记载等,增加人们对其的认识、了解。建议在井内放置清水,通过一定设置长期循环流动,甚至考虑设置一些舞台烟,一定时候释放,以恢复旧时“晨曦初散,常袅轻烟”美景。
据悉,古井的原貌恢复、保护工作须在楼盘基建基本完成后才能进行,目前未能给出确切时间表。
烟雨井冒烟至今仍是谜
专家介绍古井发现和保护颇费一番周折
工地挖掘现场负责人、广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黄兆强说,烟雨井外径约1米,内径约 93厘米。井深3.73米,由15个石圈叠砌而成,井身材料为黄沙岩石,各井圈是整块石头直接雕琢而成,宛如将一块完整的石头从正中间剖开后再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考究的构筑方法在广州目前所发现的古井中是绝无仅有的。最初发现时,井中还有水,目前已抽干。特别的是,井身内还留有脚窝,方便人们下去对井内进行清洗。
考古挖掘中发现大通寺的建筑基础已全部被毁,但找到了一些古代器物。古井中陆续发掘出一些瓷片、铜钱井圈残片等物品,正是从所发现的瓷片为宋代一些窑口出品,才确定古井的正式身份。
有专家认为,井身不深的古井当时为什么能冒烟?这究竟是民间传说还是当时水文环境所致?现在还是个谜,需要研究。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