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小事却引来杀身之祸。6日20日《南方都市报》的中国新闻---社会版头条,就报道了一名16岁少女掐死77岁祖母。该报引述《内蒙古晨报》报道,包头市一名辍学在家的16岁女孩,为了领两个男孩回家睡觉,嫌她77岁的祖母碍事,竟杀害了抚养其成人的祖母。该名犯罪嫌疑少女被捕后,对记者说:“我很后侮,不害怕。”
6 月9日《南方都市报》也报导了两则这样令人发指的消息。佛冈县17岁女子因担心4岁的侄女吵闹惊醒熟睡的儿子,在劝阻侄女无效后,竟用枕头和背带将其活活勒死。4岁女童失踪当日,该女子还佯装帮助寻找,后来是村民发现女童尸体。另外,佛冈县石角镇一今年40岁的男子洗碗时不小心打破饭碗,遭到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埋怨后竟持刀将老母亲砍死。
翌日《新京报》又报导,一位元年仅16岁的少女伙同另一名15岁少女,把一个“总背后说坏话,嘴巴不老实” 的一女同学连扎其17刀,并且模仿电视里的情节,把受害者拖到铁轨上企图杀人灭口。在得知自己被判处6年半有期徒刑后,16岁少女长舒了一口气,与同样站在被告席上15岁少女相视而笑,“我以为会判个七八年呢。”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扎那么多刀时,该女生说:“我也没有想过,一扎下去就收不住手了。”
当日《东方早报》跟进震惊沪上的浦东高行镇“2.16”特大灭门杀人案。因拖欠房租350元与房东发生纠纷怀恨在心,起意报复,于大年初七连杀房东一家五口,周四,上海海市一中院宣判被告人杨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早前4月11日《羊城晚报》报导,茂名市电白县爵山镇一名年仅17岁的花季少女,为了区区300元钱,竟狠下毒手谋杀年近七旬的老妪。犯罪嫌疑人严某对谋杀老妪刘某的事实供认不讳,在被问及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时,严某面无表情地说:“一点也不。”她表示,家里人很宠爱自己,但社会上的人对她却不好,反差太大,所以仇恨很多人。
5月轰动全国且给警界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太原员警杀害北京员警事件”,恐怕连那个北京员警万万也想不到自己命丧黄泉,仅因为在等红绿灯时和太原员警的小口角;04年3月,震惊全国的“马嘉爵事件”,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嘉爵几天内分别杀害4名同班同学的诱因就是,同学指责其“牌品不好”;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的 “徐力杀母事件”,徐力对母亲起杀机的原因更是不可意思:嫌母亲给自己学习压力过大。
对于这些骇人听闻的社会现象,香港心理学会专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兼中国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罗志华博士认为,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有关。
罗志华对亚洲时报在线表示,基于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背景,形成中国人有一种不肯承认错误的性格;加上心理学上强调的“人观”概念被现时的中国人扭曲,把 “人”的价值当作可随便处置的物件看待,以致在受到压力、产生忿怒但无法自行化解之下,便会利用毁灭对方作为一种宣泄的途径。
“人”的价值被扭曲所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罗志华表示中国一直存在,只是以前不公开,而现在公开。他指出,因为资源不足,中国部分人民在不健全的生理环境下成长,带来不健全的心理质素。一方面,工作过劳、饮食失衡等问题造成个人负责控制情绪的内分泌失调;另一方面,受到家人的暴力性“身教”下,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罗志华指出,人在受到压力、产生忿怒后,一但未能自行分解,视乎个人反应,结果可能出现杀人或者自毁两种情况,形成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外向的人会将忿怒投射在别人身上,靠毁灭对方来得到心安理得;内向的人习惯把忿怒内化,最后走上自毁一途。
罗志华认为,从现时动辄杀人有上升的趋势来看,中国已经响起一个值得关注的警号,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不可收拾。特别是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严重,造成农村人及城市人的对立,为农村人带来心理冲击之时,他们亦没有一个娱乐舒压的方法和欠缺普及的心理辅助服务。结果除了酿成命案之外,亦会产生很多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例如离婚个案上升、虐老虐儿、性侵害、影响个人生产力等,令很多人受害。
据他所做的研究报告指出,有情绪问题的人在出事前也会有一些具体征状显现出来,教人可加以预防。罗志华表示,由于未能解决问题,病人思想会走进歪路,例如把所有错处归疚别人、经常有受害感、反应过敏、与家人关系恶劣、破坏或者投掷物件、失眠、血压高、红眼等。
罗志华说,心理学认为受压者往往不能够控制这些外来因素,如果妄图控制的话,便会带来以暴易暴的问题;所以个人如何调较及管理情绪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他建议:情绪病人、病人的亲朋和政府都要积极处理有关问题。罗志华表示,情绪病人方面,要多接纳别人,多进行健康的运动或者藉宗教信仰令个人心平气和;如果知道自己有毁灭别人的倾向,要看心理医生或者进行药物治疗。病人的亲朋方面,宜多聆听病人的心声,与病人建立关系,从而为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把病人的思维架构改良,由负面变为正面。政府方面,应成立心理谘询中心,为有需要的人服务;提供职业发展,让人民建立理想及目标,摆脱失败心理;成立义工团队关怀病人、探访高危家庭,减低惨剧发生的机会;制作教育性的媒体讲座,向人民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在学校设立心理课程,由小学开始教授伦理、情绪管理及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近年这些令人发指的社会事件,为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
中国各大高等院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在2003年初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专家大声疾呼,心理健康教育列急需被列为必修课。马嘉爵事件后,04年6月25日《中国青年报》援引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谘询专业委员会联合各高校心理健康专家称,“建议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青年报》转述广东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与谘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鸿钟教授提供的数据称,每年的高校学生心理普查显示,约20%的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中一半需要立即安排辅导,另一半学生则有间发性的精神问题,也需要精神谘询。精神障碍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因。但是,广东100多所高校中只有 40%~50%设置了心理谘询机构。
而且,大学生中尤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甚忧。04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对宁夏大学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予调查的贫困生中有52.53%的人有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一些贫困生表示,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我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生在一个好人家”,等等。调查反映了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需要特别关注的现状。
亚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