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时代:陪读成为人口流动新方式

发表:2005-01-27 19:0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独生子女求学而带来的迁移是中国独有的。受经济、劳动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今后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这句话里蕴涵着更多的辛酸。

在寒风中哆嗦的行人里,赵秀华一袭裙装格外端庄,20年的教师生涯,使她拥有了不俗的气质。具有师范学院大专文凭的赵秀华,原是兰州技校一名优秀教师,和丈夫感情破裂后,她早早成为了一名单身母亲。

为了陪伴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儿子,她来到上海已经半年。目前,儿子已经大四,正在全力以赴准备考研。两年前,赵秀华就在原单位下岗了。来到上海后,生活更加紧张,她只能在儿子租住的15平方米的小屋里打地铺,过起了陪读妈妈的生活:

每月退休工资500元,儿子打零工积蓄5000元;每月房租800元、水电煤气50元以下,每天买菜5元,每周买肉一次10元;每天晚市买菜,可以拣到小贩不要的菜叶。

“从前再难也没想到会像现在这样。刚来的时候天气热,连条裤子都买不起,只好把儿子的破裤子绞了边穿。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城市,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生活在最底层的滋味。”

儿子不愿母亲打工吃苦,赵秀华只好瞒着儿子四处找工作。除草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员,她都打听过。但年纪大和不会上海话,成为了别人一次次拒绝她最直接的理由。“儿子读书是最大的事啊。”为了生活能稳定下来,赵秀华有时产生有了再婚的念头。

赵秀华只是繁华都市里的一个缩影。在上海,虽然没有专门的统计,但80%的工作人员都曾接触到不远千里来询问工作机会的家长。东华大学后勤部孙老师说,近年来到学校找工作的外地家长陆续出现。

“退休、下岗,还有就是单亲家庭特别多,他们不都是为了钱,原来的城市不能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或养老保障,他们是冲着精神寄托来的。”上海财经大学后勤办公室李老师如此描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的魏老师也肯定,绝大多数的家长并非是因学生自理能力差而来的。

当一波又一波独生子女们走进大学校园,千里迢迢陪读的父母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城市中。这一中国独有的“大学生陪读现象”正在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独生子女时代,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人们不能接受的是,大学生这个已经在形式上完成了成人礼的人群,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于是几乎一边倒地指责陪读,认为折射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失败。

但问题绝非想像中那么简单,人到中年还选择颠沛流离,陪读人群是多重社会问饨淮淼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