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杭州、宁波两市,率先试水引发社会各界争议的公务员“廉政保证金”制度。根据“廉政保证金”制度规定,廉洁公务员退休时可拿到在职期间每年缴纳、单位贴补的一笔保证金,反之保证金则被扣减。
据有关人士初步测算,“一个公务员从踏入机关到处长这个职级上退休,可一次性拿到近30万元‘廉政保证金’”。
与此同时,北京、珠海、威海等城市,又开始了公务车改革的试点。
据报道,北京市公务车改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海淀、房山、平谷等区县悄然兴起。处级干部最高的可以拿到1800元,而普通的科员也可以拿到200元左右。另外,试点地区还规定,鼓励参与车改的干部购买机关现有的旧车或购买新车,对购买新车的给予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补3万元。
而公务员退出也采取了补偿机制。让公务员自愿退出采取补偿,如带薪下海等等鼓励措施。
2003年7月,湖南省人事厅公布:公务员可辞职带薪到民营企业工作,辞职者照样享受国企待遇,可以领取最高5年的基本工资补偿。
质疑的声音
众所周知,中国的公务员体制一向为人诟病,因此,其改革的内容、方向也屡屡遭到社会舆论的质疑。但是“质疑的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改革标准和取向的担忧”。
针对廉政保证金,国家行政学院杨小君教授公开提出,包括浙江在内的有些地区,为加大反腐力度推出这项做法,其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但由于新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新制度的受益者,其公平、公正性由此可以想见,更重要的是,这种廉政保证金制度“本质上是为公务员变相加薪”。
针对公务用车改革改革,有人认为,中国公车数量稳居世界冠军宝座,可数额巨大的养护费用实际上成了公务人员福利待遇的一部分,现在要改革,车改补贴按级别来定,级别越高拿钱最多。结果,模糊了公务人员用车行为的公私界限,配备公车成了按级别享受的待遇,公车改革只是把这种待遇货币化而已。
针对公务员退出补偿机制,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指出,这实际上是由国家拿钱来赎买岗位。这种赎买,正说明公务员享受着常人不可企及的待遇,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
为什么质疑
美国普度大学的王圣风博士长期关注中国反腐,他认为,在当前中国人人喊反腐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确实想通过一些新的举措来给群众一个交代,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不齐全,致使货币化改革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制定过程缺乏正常的程序,致使公务员自己给自己制定标准,这很难保证最终的制度不出问题;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也很难,因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制度,而是缺乏制度的执行。
还有人认为,质疑的根源在于,在所有方案的制订中,人民这个名义上的权力拥有者和授予者实际上是缺位的,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掌握在各级领导干部及少数专家学者手中,为改革支付成本的纳税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再分配,在这种背景下制订出改革方案最终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自然不言而喻了。
官方的辩护声音
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法制早报》记者,“公务员有关制度的改革,目前还在尝试阶段,作为一个新事物,你不能太求全责备,太要求完美,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虽说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你要相信,改革的方向总的来说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