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20多年前留学之风初起之时,留学生回国率比较低,乃至有那么几个“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回来“报效祖国”的,马上就成为全国的英雄和典范。如今世界几乎倒转过来,想回来的比不想回来的要多得多。理由也很实际,“期待月薪一万元以上”,“报效祖国”的高调也不唱了。
海归们争先恐后地回国,表面上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人才外流似乎被止住了,中国的国力强大了,吸引力增强了。“期待月薪一万元以上”,年薪就快接近两万美元了。拿这笔钱在中国生活,比拿五六万美元在美国生活恐怕还轻松。用不着精神动员,凭市场就可以把人才争取过来。
然而,再仔细一想,事情却不是这么乐观。青联的这次调查还显示,“海归”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的,只有57.5%。美国的大学生要是有40%以上毕业半年后还无法就业,那恐怕全国都要沉浸在经济大萧条的恐慌之中了。可见,许多“海归”成了待业的“海带”。
根据青联的调查,“海归”变成“海带”名列榜首的原因是“薪酬要求过高”、“个人能力问题”。留学回来的人并非前程万丈,一些“海归”说了实话,回来的原因是“国外找不到好工作”。
“海归”潮并不一定是个好消息。“海归”学成就回国,在发达国家没有工作经验,光读几年书能有多大本领?究竟能够为中国带回来什么?
笔者作为一个“海不归”,对此深有体会。出来读书,头一两年常常是在过语言关。五年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有些长进,对当地的政治社会文化有些了解。如果匆忙回国,等于浪费了在外面接受高水平的训练和积累经验的机会。这些“海归”倒像是涮羊肉,在国外的锅里一涮,色彩稍变,马上就出来了。
21世纪的中国,不仅需要在发达国家有长期工作经验的“海归”,而且需要一些长期在外扎根的“海不归”。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靠外资,给人家卖力气。但如果发展顺利,未来中国就应该像现在的日本、韩国那样,创自己的国际名牌,到发达国家建厂。那时,就需要一些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并且有一流经验和训练的“海不归” 帮助打开局面。现在人都回来了,到时候找谁去呢?
20多年前的留学生,大多数都在海外扎根。现在的留学生为什么不行?这是更让我们忧虑的问题。20多年前的第一代留学生,往往是知青出身,快30甚至30以上才上大学、开始学外语。从教育条件上来看,他们比现在这些从小学幼儿英语、上重点中学的留学生差多了。如果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新一代还比不上上山下乡的那一代,这恐怕就是对我们的教育制度的一个审判了。
看看上一代出国的境遇。许多人到了美国,兜里只有50美元。但那一代人的豪言是:连土插队都过来了,还怕洋插队吗?这些人没有被我们学校的教育所驯化,所以更有创造性,更有背水一战的勇气。所以他们大多数在美国站住了,成功了。
而现在的留学生呢?他们从小是被家长、老师过分保护的天之骄子,常常出来就买辆车。许多人名校毕业,不要说在美国找到工作,就连试一下都不肯试,丧失了基本的冒险精神。也难怪,青联的调查显示,回来的人只有两成多在创业。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高科技时代。这个时代,奖励的是那些有创见、敢冒险的开拓者。出来留学的,按说是最敢冒险、最有创造精神的人。这些人的“野性”被驯化,对中国的发展未必是个好消息。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