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孩子们的作品,我不禁对美国老师既制定相应规范、又给学生创意空间的命题方式颇为佩服,同时我也琢磨为何老师要圈定“13”这个数字?如今的人们大概已不再迷信 “13”代表不吉利,但此数或许真有点魔力。由学生们的诗作可见,如果少于13种方法,可能概括不全而忽略了描述对象的重要本质;但如果条数过多,又可能因杂乱而重点模糊令人不得要领。我忽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在教孩子们写诗学英文,也是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们练习观察和归纳事物的方法。
中美两国文化差异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是中国人喜推演,美国人善归纳。拿学“人情世故”来说,中国人得在既博大又玄虚的文化习俗和既市侩又险恶的社会汪洋中,靠自身搏斗去摸索演绎出实用社交术。悟性高的兴许混得如鱼得水,并将自己好不容易揣摩来的处世哲学谢绝外传,以防别人竞争。反应差点的,打拼一辈子没准依然不得要领。而无论能者与无能者,一生都会在人情漩涡中活得累的慌。中国历朝历代除而不尽的贪污腐败任人唯亲等劣政,不少例子也起源于对“人情世故”的曲解滥用。
而美国自中小学作文时起就让孩子们操练这套总结归纳术,长大后就不乏有人擅长把社会技能理论化科学化明细化,理顺出许多条条道道,编撰出好多洋洋大着。既为聪明人开辟出学科行业与市场商机,也为脑子迟钝点的普通人提供容易效仿的简易指南。如此代代相传,通过学校社会职场等教育培训渠道传播给小孩大人,因此即便这国家笨人再多也不妨碍全民素质的提高。结果是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我也由此受到启示,模仿美国老师的命题法并学着美国人的方式归纳了一番在美国为人处世之经验。动笔写此文时恰逢我来美国13年,正是回首来时路的最佳时机。因为如果到美国时间太短,会因对社会了解不深,知表不知里而看法片面。然而若身处此山太久,又恐怕对环境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不仁,谈不出对新移民们有启发的内容。
有幸的是,十多年来我在美国学习就业的领域都是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范畴,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各行各业人士都会有些参考价值。很多华人到美国后,对更佳的物质生活容易习惯,但对观念习俗和处世之道却久久难以适应。这是因为中美两方的文化、传统、环境、价值观差异极大,真正做到文化认同谈何容易!华人同胞们若打算掌握美国处世之道,其实并不需对文化传统等深刻内容思索太多,否则会为背弃祖宗教诲感到内疚,或顾及回国时无法与家乡父老相处。归根结底,人们需要掌握的,是“入乡随俗”的灵活应变能力,而千万别不合时宜不分国情地固守一种观念和方法。华人们既然“入”了美国这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乡”,就应了解这里的“风俗”,才能与之相“随”相安,否则就会过得很别扭。
这篇《十三种方法在美国为人处世》(或称《美国社交技能13则》),不可能包罗万象,只大致概括在美国与人打交道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我并不想从根源上评价中美文化孰优孰劣,也不主张同胞们彻底清洗头脑更换观念忘记民族传统。只想深入浅出,将繁化简,让中美文化的千差万别淡化为13条具体可行的实用技能,任何普通人都易于掌握应用。同胞们只需将这些作为在美国生存用得着的雕虫小技,就会觉得学会在美国为人处世基本方法并不难矣!
一,有约在先
即便是没到过西方的中国人,也应知道西方人会客探访都需事先预约这个规矩。美国人的预约观念是丝毫不含糊的,凡串门、看病、购票、住旅馆、谈生意、找工作等公私事宜,都需事先预约预定,得到许可才能前往。习惯后会觉得这非但不难,还很方便有效,大家都节省时间少扯皮。
有位大陆记者来美国访问了不少新闻媒体,有时他因约定后没再听到人家通知而不放心,临会见前还打电话去确认,反倒让人家的秘书以为他想改期。他对美国人对待预约的这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办事风格颇为赞赏,其实这在美国是很平常的。
那么每位生活在美国的平常人,也必须学会这种风格。但有些华人仍崇尚闲云悠鹤式中国文人习气,爱当不速之客。度假请客访友也不善事先计划,全凭期限迫近突发奇想。收到别人邀请或预约时,也不及时通告能否赴约,甚至无故缺席。这种不预约不守约的坏作风,会给所涉及的其他人造成很多麻烦。设在华埠的医院的医护人员抱怨,想方设法让病人事先预约就诊,大多数华裔病号还是不遵守,弄得工作人员经常无法像其他医院那样按时下班。
记得有一次突然接到一位二十多年没见过面的高中同学的电话,他来美国参加培训,正与同伴开车旅游,跑到我所住的城市附近,却因找不到旅馆而面临露宿街头的危机,急中生智翻出我的电话号码求援。当时已是晚上九点,他们已在离我家仅三哩之处。我只得陪他们四处找住处,怎奈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最后只好为其同伙找了个实在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旅店凑合一宿,而那位老同学在我家借宿。其实,他们若提早联络,接待他们都住我家也未尝不可。但这种急来抱佛脚的情况,却令我无法安排。如果那天遇到我家无人,他们又该如何?
曾经发生过几起华人留学生重大伤亡车祸,究其原因,是出游前不作计划预定旅馆,以为随时找住处不是难事。谁知碰上旅游旺季各处旅店客满,只得继续开车赶路。心慌意乱加连夜驾车的疲劳,难免不出事故。不善预约,居然会危及生命安全!
也有人想开派对请客,提前一天才打电话约朋友,还对许多人无法前来很不解:“请你吃饭还这么大架子!”其实,在美国大家都忙碌,不能因为你即兴邀请而改变原有计划,所以请客也得提前预约发请柬。“先来先得”的原则任何时候都有效,这也是辞退活动冲突的正当理由。当然,作为后发邀请预约者,也应理解并遵守此规则,而别死乞白赖让人家非顺应你这违规者。
也有些华人是故意不事先约定或含糊其辞,好为临时变卦留条后路,生怕取消预定时被罚款或遭谴责。其实美国通行的违约罚款机制,就是要制约这种只图自己方便而不考虑社会规矩和他人时间利益的心态。而一些中国人就因为此习难改,导致任意撕毁合约而造成违法。要想在美国混得好,确实应培养善作计划、预约守约的负责作风。
二,遵守时间
既然有预约,就一定要遵守,实在因意外而无法按时赴约,也得提前告知原因并重新约定。一旦答应了人家,却无故不赴约、不回电、事后又不道歉,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容易失去人家的信任。
遵守时间有个实用小窍门,就是要会使用记事日历。不要以为只有医生或总裁之类才需要预约日历簿,普通美国人几乎都养成习惯,将公私事务填写在同一日历上,一目了然,如有时间冲突也立即会发现。无论是简单的纸印日历,还是具有提醒功能的电脑日历薄,都能起到同样作用。美国许多小学校就开始培养孩子使用日历记事,他们长大后也就习惯成自然。但很多华人却缺少此类训练,约好的事情光凭脑子记难免会忘记,迟到误约或重复约定也就不足为奇,这实在是与美国人打交道的大忌。
我以前曾在亚裔社区从事新闻工作,经常要采访各类活动,其实最需要根据记事日历来安排日程,但那时却没养成这种习惯,所以经常让人家事前再提醒我一下,不然恐怕会忘记而误事。到美国主流机构任职后,我马上体会到按日程行事的重要性,任何会议活动工作进程一但约定,别人不会再重复提醒,能否遵守时间按期完成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经常误约影响工作,不遭解雇才怪呢!美国的这种企业文化逼着我们学会掌握时间,而一些管理有效的主流机构也会对职工提供有关技能培训,因此在美国大企业机构工作过的人,通常也被熏陶出较好的基本素质。
而在华人社区中,至今仍会遇到一些人有我过去的毛病,凡事不记录下来却得让别人提醒,甚至提醒后还误约。或许是因为数千年中华农业社会慢节奏遗风,华人社区的活动常有拖拖拉拉不准时现象。不少老中习惯于迟到,是怕在那里干等。怎奈人人都怕耽误自己的时间,却更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还有些以贵宾自居者,故意来迟是为了摆架子显派头,好在别人欢迎中入场。其实迟到行为在美国反而是有失身份的表现。美国文化讲究高效准时,无论公事私事,赴约决不可晚,规定了会议或发言时间也不许超时拖长。
如果所从事的职业经常需要约定顾客(如医生、律师、经纪人、预约美容师等),或者经常要赴会讲课,遵守时间就更为重要。而且不能光考虑自己的时间宝贵,更得替他人着想,才能赢得客户同行的信任,促成自己的生意和职业成功。曾有病人抱怨,个别华人医生经常迟到或临时取消与病人的预约,使专门请了假去就诊的病人浪费时间精力。遇到这么几回,病人难道还愿意去找这位医生吗?
根据参与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活动的经验,我发现美国人与华人对约定时间的理解有所不同。美国人说“九点”开始,这就是活动准时开始的时间,参与者应自觉提前十几分钟到场。但华人往往把这理解为开始入场的时间,以为活动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才能开始,乃至“九点”到时仍人数寥寥,结果你等我,我等他,很少能准时开始。甚至一些华人社团应邀为美国机构主持活动或演出,也有迟到现象。美国人对此及其不满,认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表演再精彩也难弥补不准时的负面影响,有关机构将来往往不愿再邀请爱迟到的团体或个人前来。
我原来也有这种华人通病,开会或参与活动常常掐着点到场,虽然不会迟到很多,但略晚几分雍敛涣澈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