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老人手持《宪法》抵制强制搬迁

发表:2004-04-06 16:4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北京63岁老人黄振沄的房子挺立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中。4月1日上午,当强制搬迁的人员来到他家,黄振沄拿着一本《宪法》进行抵制,使得这座建于清朝的院落暂时保留了下来。据称,这是修宪后北京市第一例抵制强制搬迁的事件。

  这本新《宪法》中有一页被老黄特意折起一只角,又用蓝色圆珠笔划出这样一些字句:"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老黄说,修改后的《宪法》单行本刚刚发行,他就专门跑到书店去买了一本。

  据黄振沄介绍,跟北京许多老四合院一样,去年3月有关部门贴出布告称要对黄家所在的北京市崇文区花市这一片胡同进行房改危改工程。黄振沄和老伴"当时都挺高兴,要住上新房子啦"。但后来才发现,要"回迁"还要花很多钱,而老两口从2001年开始就指着每月290元低保过日子,没钱。要"安置"给他的房离市中心都太远,而他现在的房子位于北京二环边的黄金地段。拆迁办最后建议给现金补偿,老黄2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按每平方米5950元,能拿到近12万元。"可是我拿这点钱上哪儿能买到一套房呢?"老黄依旧不同意。

  今年2月,老黄收到崇文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下达的"拆迁纠纷裁决书",让他两日之内办理领取拆迁补偿款的有关手续。黄振沄没有照办。

  随后,他收到崇文区人民政府3月26日下达的"责令限期搬迁决定书",让他3月29日前搬走。黄振沄还是没有照办。3月29日,他收到了落款为崇文区人民政府的"强制搬迁通知书",称将于4月1日上午8:30强制搬迁。

  据黄振沄说,4月1日早上从5点半开始,周围还没有拆迁的五六十户就都自发地陆陆续续集中到他家门口。老黄在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 "国家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大写了放在门口。他还给街坊们现场编唱了一曲京韵大鼓《被拆迁的人们》:"被拆迁的人们泪涟涟,自己住的房子也难保全……"让有着同样境遇的拆迁户们潸然泪下。当20多名穿警服的人8点半开着警车到来时,现场已经聚集了100多人,组成了人墙进行抵抗。

  一个多小时后,警察和来拆迁的民工们无奈地撤走了。

  截至4月4日记者发稿时,有关方面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老黄认为,这房子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祖产,是私有财产,他拥有这块地的土地使用权,但有关部门却是按照"公房"的算法给他算的补偿费。此外,老黄住的房虽然只有20平米,但加上一个小院子,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则有30平方米,老黄纳闷:为什幺不能按照30平方米来算?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李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了公益用地之外,政府不应介入土地征用,而应由开发商与被征用者直接协商,这是市场行为,需双方同意才能成交。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