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意味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潘岳文章中所说的:
“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
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
但是这一需求的增长,恰好出现在全球廉价的和易开发的石油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世界经济将在21世纪的上半叶,迅速走向石油资源的最后消耗,为了保障石油进口的廉价通道,政治上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经济危机在所难免。世界经济处于石油陷阱之中,按潘岳的说法,就是“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谁先掌握了新能源的开发技术,谁就有可能率先跳出这个陷阱。要满足急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必要的能源供应,唯一现实的可能是选择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供应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安全和未来的生态安全,促进工业增长,达到与传统工业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相似的高度。
实际上,一些可再生能源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难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建造一座新的常规发电站大约需要四年的时间。生化发电站和核能发电站,无论是使用煤炭还是核动力来驱动,都需要大量的水--用于蒸发过程或冷却系统。但是水的供应恰恰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如果中国的电力生产采用风力发电设备,将会开辟出许多新的可能性。一套风能发电设备可以在一天之内安装完毕,在几天之内完成与电网的连接。每一台独立的设备均可立即生产出电流。它不需要燃料,也不需要水。而中国的西北和沿海地区,是世界风力资源的丰富地区之一。
著名的再生能源专家赫尔曼.舍尔认为,中国拥有大约10万兆瓦的水力资源,因此可以组建一个主要由水力和风能组合的国家电力供应网络。其前提是,中国能够自己生产大量的风力发电设备,做到快速安装。当具备大批量的生产能力时,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安装一组40万兆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就可以取代20万兆瓦的常规蒸汽动力发电站。如果一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为1.5兆瓦,大约需要30万台同类风力发电机。如果计划在10年内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年产量大约为3万台。其结果是,在10年内中国利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一个运用水能和风能资源、无污染的、节水型的电力生产体制。与此同时,中国还有能力成为世界市场上风能设备最有力的竞争者。除此之外,还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和利用海水去盐设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同时辅以风能设备建立淡水清洁系统--这将是克服水资源危机的最具吸引力和最有利于生态的开端。
关于新技术,赫尔曼.舍尔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对分散型信息技术需求最大的一个国家,例如移动电话。它在微电子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微电子技术是光伏电力生产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光伏设备的一个重要部件。人们由此进入了一个无需电缆和电网的、无污染的电力生产的新工业的篇章。无需国家进行投资,对发电站的电力需求就会急剧降低。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国家真正地认识到这一机遇。
为了满足对动力原料的需求,可再生能源同样提供了许多新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解决办法是,借助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生产生物酒精、生物甲醇和氢气。林木的利用由此将变得更为经济,植树造林并不仅仅是为了气候的保护,或是防范风沙和沙尘暴,而且可以作为动力原料的源泉。
赫尔曼.舍尔认为,所有这些可以在一种分散的状态下进行,即各个省份分别运作。由此可以避免能源运输过程中基础设施的费用,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落差。这种做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农业经济部门将超越其原来粮食生产者的角色,获得新的意义。这也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适应,同时中国将先于传统的工业国家,步入现代化的一个更高阶段。中国可以结合其利用生物能源的经验,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形式的拓展。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取暖和煮饭用的能源,而是要从生物质中获取电力和动力原料。
正如潘岳所指出的,传统能源体系把世界文明引入一个经济的死胡同,同时摧毁了文化。可再生能源--阳光经济取代生化世界经济--代表了21世纪及未来的现代化。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文化特征得以保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像中国这样悠久的历史,中国具有进行长远思考的能力,并且具有立即行动起来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