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岭深处的蓝田县九间房乡柿园子小学,12年前就面临因没有教师而关门的危险,但12年来学生的读书声琅琅不断。由于大山的遮挡,该校惟一的青年教师李小锋为此付出了鲜为人知的代价。
才子成了大救星
在村民眼中,李小锋的父亲李浩智是个能人,改革开放初期就到西安经商,属于先富起来的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李小锋以高于分数线50分的成绩通过高考预试后,正准备参加全国正式高考时,父亲因患胃癌于当年5月去世,欠下了万余元的债务,李小锋被迫放弃高考,准备打工挣钱还债。
隐没在深山里的柿园子小学,只有一名教师,要带1至4年级的五六十名学生,工作量大,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正式教师不愿去,而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只有53元,没有人愿意干。李小锋是留在柿园子村学历最高的人,无疑是村里的“才子”。于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个人一起来找李小锋做工作。
李小锋听说学校没有教师了,心想,如果让山区的孩子失学了,成了文盲或半文盲,怎么脱贫致富呀!他挑起了这副重担,对村干部说:“我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这一干就是12年。
倾其所能育“桃李”
柿园子小学土墙教室摇摇欲坠,百孔千疮,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桌凳破烂不堪,没有教具,教材不全。目睹这一切,李小锋心灰意冷,暗想,难怪没有人愿意来干。
然而当李小锋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那渴望知识,在光线昏暗的教室里闪烁的眼睛,李小锋觉得像夜空中闪闪的群星,他的心一下就被俘虏了,暗自发誓要让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
没有教具,他捡树枝、和泥巴自己制作;教材不全,他连借带购才备齐;缺乏教学经验,他就朝思暮想琢磨。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李小锋感觉自己知识欠缺,1998年报考了西安师范函授班,2000年拿到毕业证书后,又开始上电大。
分家时,李小锋和母亲分在一起住,可他为了备课、批改作业,在学校一呆就是一个星期,很少回家,母亲整天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家里。
大小伙需母亲养
教学中的问题,李小锋都可以动脑子解决,惟独个人的经济收入没有办法解决。尽管12年来工资调整过几次,但目前每月也仅有103元,平均每天不到4元钱。
母亲过去一直认为李小锋在子女中最有出息,慷慨供他上学,指望他走出山区,过上好日子。没想到如今就是因为他学的知识多了,反而离不开山区,比没有文化的人收入还低,而且按照有关政策,也没有转为正式教师的可能。因此她坚决反对李小锋教书。
可她心疼儿子,从1996年开始养了12只羊,挺着病弱的身体整天爬山放羊,每月挣个三四百元,以维持家里生计。李小锋每年要靠母亲接济一两千元教学费用。这还不够,李小锋还要向亲友借,至今已欠了9000多元外债,还不算分家时给他分的5000元债务。
伤心至极离山村
这些年,柿园子村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1997年5月,订亲多年的未婚妻因嫌李小锋挣钱少,又没有前途,突然退婚了。
这对于一个农村青年来说,是最失脸面的事。李小锋觉得无脸再在村里呆下去了。放了暑假,他给村干部打了个招呼,怀着要改变人生、做出个样子给人看的想法,到西安打工去了。他通过同学介绍,很快在西安一家大企业找了一份月工资400多元的工作。
9月初的一天,柿园子村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找到他。书记诚恳地说:“村民和娃们都希望你回去继续教,你能否考虑一下。”
几天后,冷静下来的李小锋又回到了柿园子小学。
觅知音难报老母恩
尽管李小锋经受了一次次打击,但始终没有动摇他做教师的决心。
2000年,有人告诉他,有一家人因无儿子,想招上门女婿。李小锋想,只要不让我放弃教师工作,做上门女婿又何妨。见面后经交谈,姑娘对他的教师工作很敬佩,不嫌弃他收入低,支持他的教育事业。李小锋终于找到知音。2001年5月1日,一对能互相理解的青年,喜气洋洋地携手走进洞房。
在李小锋的努力下,他的学生多年来考试成绩名列全乡前茅,所教的学生到中心小学上五六年级后,成绩最差的都在中游以上,许多还名列班上前10名。
母亲年纪大了,有生之年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是李小锋最大的心愿。但个人有再大的困难,都不能耽误了柿园子村的孩子们。这也是李小锋最大的心愿。
不知他何时才能实现一个儿子的心愿?
摘自《西安晚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