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名字的时代变迁

发表:2003-04-07 00:1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常常碰到新加坡人评价:“你们中国人大都名字只有两个字。”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又不完全正确。

我们这批人出生在70年代中期,中国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一切都在改天换地,当时的父母认为,三个字太普通了,还是两个字来得新颖。

不过这个风潮在几年后就停止了,据说是因为太多人同名同姓,造成麻烦。其实,比我们年长或年幼五岁以上的中国人,还是以三个字的名字为主。

不仅如此,这些名字还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1949年解放之初,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迎接新中国,当时不少人就以“解放”、“爱军”为名。到了50年抗美援朝,很多孩子就叫“抗美”。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后,为庆祝胜利,有人改名为“建功”。1957年中国开始大跃进,“超英”和“赶美”又成为最为名字中的流行选择。

文化大革命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大人们都小心翼翼,言行唯恐不符革命的要求。那时出生的孩子,大都被叫做“向东”、“卫红”、“学农”、“学军”,意思是坚决捍卫毛泽东思想,向广大工农学习。

我一个小学同学有三个舅舅,分别叫“爱国”、“爱民”、“爱党”,本来都是很应景的名字,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却都被打成“反动派”,说是他们合在一起就是“爱国民党”。

之后,就是我们“两个字”的一代了。很多人说,我们这批人的名字是最没有文化的,例如,“王莉”、“张平”等。也许是父母的创意已经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一同被破掉了吧。

相比之下,倒是台湾人没有文化上的断层,这一点也反映在他们的名字上,好像尚智、怡如等。

当代中国门户开放,百业俱兴,通讯发展一日千里,思想撞击中西合璧。父母们在孩子的名字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已经大大超过从前。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五个字都有,再加上全是独生子女,上一辈恨不得倾注出所有爱心。

我有一个亲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分别姓“穆”、“杨”、“程”、“祝”,所以,这个掌上明珠就叫做“穆阳成竹”,很有一点诗情画意。

还有一些父母干脆丢掉了华文名,以“麦琪”、“安迪”代之,可能也有希望下一代早早国际化之意。

对了,最近韩风来袭,“宋成宪”、“裴勇俊”、“朴龙河”、“张东健”也难保不是大家的最爱。

无论名字是俗是雅,是特立独行还是芸芸大众,五彩缤纷总是好过灰蓝夹杂。总之,时代不一样了,中国人的选择更多了。

联合早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