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温家宝危险,我是有预感的。其他的我不管,政治、法轮功、“6.4”、台湾、香港、伊拉克,那都不关我的事。我想说的是私有化的问题。
你可以不用这个名字。你可以改用“产权改革”或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你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不能对这个问题没有高瞻远瞩的智慧。否则的话,那就不是危险,而是会完蛋。整个中国都会完蛋。朱镕基在这一点上是有罪的。这个我们暂时不说。
把“私有化”理解为“权贵化”是片面的。王珏说过“劳者有其股”;吴敬琏也说过“改革的难关没有过”;张五常说过“彻底私有化”--我不知道所有这些,当局者们听到过没有?如果听到了,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听到了但却不肯付诸行动,那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话--当权者们的经济学智慧低下,所以私有化迟迟推动不了。
“私有化”并不等同于“权贵化”。我们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防止权贵巧取豪夺,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因为害怕搞成“权贵私有化”而放弃私有化,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因噎废食”的行为。
没有“完善的私产制度”,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什么都是空的、都是屁话。温家宝5年下来,又是一个朱镕基的翻版。不过,现在和朱镕基时代已经不同了。朱镕基苦苦撑了几年,留下一个烂摊子,但还是全身而退,并由于不恋栈权利,起码算是保住了人格。而如果温家宝没有“新政”登台,继续朱镕基的衣钵,他还能全身而退吗?如果请我来算上一卦的话,有8成、甚至9成的凶象。
关于“完善的私产制度”,其重要和微妙之处,我就不提了。聪明有悟性的人,去问问张五常,或者问问杨小凯。斯密、哈耶克等人也论述很多,去翻翻他们的文献。政治家要有大智慧。朱镕基这样的人,刚愎自用,是不行的。他绝对不懂私产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这个东西,经济活力会彻底阳萎,搞什么劳什子改革?国企改革这么多年,有什么成果?不是狗屎一堆吗?比狗屎还不如!狗屎还可以肥田,价值起码是大于零的。但朱镕基的国企改革,耽误了时机,损害了文化,削弱了国力,其直接和间接的损失,起码在两万亿人民币以上。
其实,朱镕基刚上台的时候,我还是很感动的。1998年5月我写了一篇《有感于惶恐》,寄去了《南方周末》,提出了“产权改革”比个别人的惶恐要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是整个经济主体的“惶恐”。当时处理这篇稿子的鄢烈山先生没有采用,说是“话题太大”。后来我看到越来越不对劲,先后写过《三年脱困,自欺欺人》、《朱总理,请慢一点自豪》、《改革需要大智慧》等文章,对朱镕基的国企改革政策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不过那时候已经为时已晚,朱镕基已经失去了推动改革的最好时机,说了也是白搭。
现在新总理刚上台,我及早说,还是来得及的。新总理对“完善的私产制度”懂得也不是很多,说到企业改革的时候,态度不鲜明,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他所有的政绩,最终都要靠这么个东东来实现。道理太简单了:财富是人创造的,没有私产制度,财富成了无源之水,其它的东西谈得再多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现在不猛一点提出来,我猜,不用三个星期,我们的温总理说不定就会摸不到头绪了,或者不理解“企业改革”他应该干一些什么了。然后,真的就步朱镕基的后尘了。
其实,政治家只要有智慧,抓住了私产制度,就什么都有了。乱搞也乱发财。如果源头不活,你再操心,都是空的。限于具体事务,那就是作秀。我是鄙弃作秀的那种人的。尽管你可能很累,但没有用,哪怕你累死了也是自讨的。别人不会同情的。
我认为温家宝危险,是有证据的。大家看一下他总结的那24个字:“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就可以知道他搞经济的水平比二百五多不到哪里去,顶多二百六吧。
经济系统靠的是自组织、自发秩序、“看不见的手”、“人们在追逐私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我请问一句,“城乡协调”靠谁去协调?靠黄菊吗?或者是白菊?你发多少工资给他?代价和成本?绩效目标,有没有去估算过?这都是几十年的空话啦!这不是出洋相吗?!
新总理危险,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多向人学习,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这只会增加总理的威严。不要学朱镕基那一套,千万!中国有的是人才,藏龙卧虎,刚愎自用只会误事。多思考,少作秀,不陷入具体事务,把握宏观战略,还是有希望的。“6.4”、法轮功、台湾等等,都并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个别人的去留也无法影响历史的大局,只要以民生为本,谁也阻挡不住。
千万记住,以民生为本,搞好了产权改革,什么都好办了。就此一件事,必将流芳千古。
话说得很直率,都是真诚的。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新总理大智若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是再好不过了。民之大幸。
民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