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大概每一千个我们看过的电影就会有一部真正触动我们的心灵,或者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我们各自不同,你最心爱的电影可能是我的恶梦。在电影方面,我们是真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为什么以前主持过美国电影经典的影评家,尼克.克鲁尼(英文名:Nick Clooney)最近的新书《改变我们的电影》吃力不讨好的原因。不过话又说回来,克鲁尼的书也讲出不少真知。
尼克.克鲁尼,更被人知的可能是他另一个身份,即电影明星乔治.克鲁尼的父亲。他的这部名为《改变我们的电影:对银屏的思考》(英文名:The Movies That Changed Us: Reflections on the Screen)试图解释“梦工厂”中的虚幻之作是如何改变美国现实中的社会发展轨迹以及电影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不是我们每一代人应该回顾的,而是几乎是每一年应该重新学习的。电影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它对我的影响。虽然我在过去30年来在新闻行业工作,我从来没有真正去理解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反思和催化剂作用可以有多大。” 克鲁尼在最近接受全国公共电台采访时说。
本书的20章从近到远追溯了电影发展的百年道路。这一漫长发展道路不是没有曲折的,克鲁尼认为这些曲折不少其实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什么电影最改变我们的生活
克鲁尼花了不少笔墨介绍动作片的 “黄金时代”。他说这并不是因为三、四十年代,以及五十年代的电影比其他时期的电影质量更高。事实上,他在书中谈论的 “最改变我们生活的电影” 并不都是专家推崇的上乘之作。比如前二十名最影响我们生活的电影中就没有电影史的杰作“公民凯恩”(英文名:Citizen Kane),或者“飘”(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好的电影,按照克鲁尼的理论,并不一定改变我们的生活。
能够入选克鲁尼的 “最改变我们生活的电影” 排行榜的电影必须领先于社会变化或者作为引导社会变化的排头兵。比如,1947年拍摄的电影“君子协定”就没有入选,虽然它强有力地说明不被人重视的贬低犹太人的漫画或言论最后会导致的恶果,还有反犹太主义的可怕之处,但是该电影的出映已经是在世界了解了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之后。如果这一电影是提前几年前放映,它可能完全符合改变我们世界的条件。
电影影响力总体下降
这又回到为什么克鲁尼在排行榜中放入如此多20世纪中叶的电影。他说,为了改变我们的世界,电影必须能够被大面积的人群看到,从而影响这些人。到了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电影已经不再象20世纪中叶那样影响大比例的人群了。比如二十年代的默片年代,平均31%的美国人每周至少看一场电影。到了三十年代,美国人每周看电影的比例上升到令人吃惊的73%,不论种族,年龄和经济收入情况。四十年代,美国人每周看电影的比例到了60%左右。电视在五十年代进入美国人的生活,那时40%左右的美国人一周光顾电影院一次。六十年代,每周看电影的美国人降至25%;七、八十年代,9%。这一数字近十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
因此,结论是肯尼迪总统是被联邦调查局或国内政敌暗杀的 “肯尼迪”(英文名:JFK,奥利佛.斯通导演),当时很多历史学家曾担心会被大众接受,从而替代历史学家的常规定论,在现实生活中看来是大惊小怪。原因是只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和更小部分的中老年美国人看过此片。
美国电影教给美国人什么
从电影开始有声的1927年到电视冲击电影的五十年代中的30年中,电影是整个世界的主导娱乐工具。而好莱坞主导整个电影世界。如何理解当时的电影如何改变美国人,我们必须让时光倒流,回头看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历史是最惨绝人寰的战争,还有之后美国战后举世无双的繁荣和富裕。
“(当时)推动我们大众文化发展的是电影和广播。它们两者一起带动我们一起走向我们都想去的方向。我们都在找共识。我们都渴望被定义为‘美国人’,真正的‘美国人’,不是被移民局归化的‘美国人’。我们(当时)希望,也相信,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你绝不会在地球另一个角落找到的人。”克鲁尼在书中写到。“这可能在现在信仰文化多元化的美国人眼中看起来幼稚的想法,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讲尤其重要。” 比如亨利.基辛格曾谈起他青少年的梦想是穿一件V字领的毛衣和去掉他的德国口音。基辛格所说的是很多人的梦想。当时父母是新移民,自己是出生于美国的所谓“第二代美国人”拒绝讲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俄语,法语,中文。这种期望自己是团结的、完全一样的美国人一员的强烈心理可能在美国历史上从未看到,至今再没有出现,克鲁尼说。
当然期望终归是期望。现实中美国社会中深刻的文化差异和长时间存在的种族歧视并没有因为这种期望而消失。但是这种期望的热切性确实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人们认为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及其修正案会自然而然变成现实,可是现实没有那么简单,只是美国人当时不知道而已。所有一切梦想在当时美国人看来都易如反掌。一个解释,克鲁尼说,可能是当时美国人在银幕上看到的英雄和恶棍的“巨人”形象,他们所掌握的力量比现实中可能有的要大得多得多。
这些银屏上“巨人”形象教给当时美国人什么呢?克鲁尼说,是头脑简单的经验,而被当时的美国人铭记在心的头脑简单的经验。 比如:保护比我们弱小的人,反抗比我们强大的人;只要我们诚实而努力工作,生活终会犒赏我们;如果我们碰到倒霉事,最好的对付方法是禁欲主义,或是一个玩笑,一首歌;如果我们有勇气追求,梦想终将成真;还有,美国永远对,美国永远会赢,上帝永远站在美国人一边;还有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好结局。犬儒主义,或是愤世嫉俗,总被排斥在当时的美国剧院外,美国人从而被银幕上的“巨人”形象教会永远乐观。
现实主义在二、三十年代在当时的美国电影界没有立足之地,因为严酷的现实就是在电影院门外。影评家总是批评三十年代的电影没有多少触及“大萧条”的主题,然而经过大萧条的人不难理解在生活如此艰难的当时,甚至提一句“萧条”都是多余的。当时美国人被电影教会在艰难时代继续唱歌,跳舞,欢笑。
当电影失去美国大众的注意力,美国人在吸取电影的影响方面也有所改变。对于战后出生的美国人来讲,银幕上英雄形象不再比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更伟大。事实上,他们比现实生活可能有的真正英雄形象要更小一些。银幕上英雄的故事可能被寻呼机,手提电话,人们漫不经心的交谈,或广告打断。从五十年代以后,银幕上的英雄不再如观众,或娱乐消费者重要。人们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把银幕上的英雄看得如此神圣。这些大概导致美国文化最后的离散化。
电影观众的减少也导致电影制作者越来越瞄准越来越确定范围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这一结果导致电影越来越强调动作,特技,暴露的性描写,还有超现实暴力镜头。在9/11恐怖主义袭击之后,克鲁尼说,这一趋势有短暂的停顿。不仅是电影制作者在制作电影时,还是电视在放映以前的电影时,大家都尽量避免过分暴力的电影。但是,克鲁尼说,这一主动“停顿”已经结束了。
20部克鲁尼说改变美国人生活最多的电影:
1. 拯救大兵瑞恩(英文名: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2. 星球大战(英文名:Star Wars), (1977)
3. 出租汽车司机(英文名:Taxi Driver), (1976)
4. 毕业生(英文名:The Graduate), (1967)
5. 谁害怕弗基尼亚.沃尔夫(英文名: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
6. 奇爱博士(英文名:Dr. Strangelove), (1964)
7. 马蒂(英文名:Marty), (1955)
8. 码头风云(英文名:On the Waterfront), (1954)
9. 蛇坑(英文名:The Snake Pit), (1948)
10. 黄金时代(英文名: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11. 摩根河的奇迹(英文名:The Miracle of Morgan's Creek), (1944)
12. 大独裁者(英文名:The Great Dictator), (1940)
13. 驿站马车(英文名:Stagecoach), (1939)
14. 孤儿乐园(英文名:Boys Town), (1938)
15. 意志的胜利(英文名:Triumph of the Will) (1935)
16. 爱我在今宵/红楼艳史(英文名:Love Me Tonight), (1932)
17. 摩洛哥(英文名:Morocco), (1930)
18. 爵士歌手(英文名:The Jazz Singer), (1927)
19. 大阅兵(英文名:The Big Parade), (1925)
20. 一个国家的诞生(英文名: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四期(总第20期),200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