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好还是不好,得由那些出国的人自己说才行。这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好象“公派出国”的同志们都表现得比较好。好象他们一个个在国外都想着“报效祖国”,早日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出力。其实,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不是“好人”:本来公派出去,要按时回来上班的;可是,他们却“逾期不归”,以后又想方设法把全家也弄了出去。算是彻底“和祖国决裂”了。他们当中也有人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之后,又悄悄地回来了。但是,从没有人说自己做过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有“谢罪”的表示。这样的人有很多,我们不难找到。就因为他们是“人才”,所以对于他们的过去,没人乱说什么。--可是,对于“自费出国”的人,我们的舆论却从来没有这样客气过。
不管在什么时候,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在我们这里从来是不受欢迎的,不会有好结果的。就是整不动他,也得恶心恶心他,让他遗臭万年。同样的事情,如果是“组织上安排的”,再不好的事也是好事;如果是个人自己干出来的,再好的事也不是好事。记得早些年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里,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青年人决定骑自行车出国旅行,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办完了各种手续,办了护照,领了签证。没想到,刚刚出了边境进入巴基斯坦,就被一辆大货车撞到山下,落得“出手未捷身先死”。本来是一件个人不幸,可是电台的播音员却说:“事前他的领导曾经多次劝阻,让他取消这次行程;但他却一意孤行,结果导致今天不幸事件的发生。”
对于出国孩子们不断的谴责,暗合了我们这种传统。我们不喜欢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做事情不依靠组织,完全靠自己力量闯天下的人。即使有人真的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了天下,如果他不“招安”,也不会给他好果子吃。比如,一位著名电影导演的片子,被许多人说成是“媚俗”、“替暴君独裁者寻找杀人借口”。其实,按照过去评论“水浒”的说法,此人已经被“招安”了。生活如何改变人,由此可由见一斑。还有,古典小说中为什么仅仅“红楼梦”一书受到文人们如些吹捧,而更加反映社会真实和人民生活的“水浒”却被冷落,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文学反映广大社会现实的意义上看,“水浒”要超过“红楼梦”许多倍。
有时候,“极少数”和“大多数”的概念是可以根据需要,脱离实际不断变化的。在孩子们出国这个问题也是如此。为什么公费出国的全是“精英”,而自费出国的就成了“父母的不幸”?这其中,恐怕还是某种阴暗心理在做怪。其实,公费出国的有多少个坏蛋,自费出国也就有多少。反之亦然,比例是一样的。那些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如果生活在国内,说不定会更糟糕。“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好孩子出国是好孩子,坏孩子出国还是坏孩子。同公费或者自费无关,同其他的事情无关。
其实,不管公费还是自费,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学习和生活的。那些性格上比较孤僻,平时不太合群,喜欢独往独来的人;一般在国外生活比较自在,也比较幸福。而这种性格,却是我们的传统里不大欣赏的。据说,潜水艇成员的心理素质里面,是否能够安静地“独处”,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招募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心理测试”,仔细甄别。那种喜欢热闹,到哪儿都离不开朋友的人,肯定不适合。
学习是寂寞的事情。喜欢热闹的人可以有许多事情去做,但是不一定适合学习,也不一定适合做学问。一个人在书桌前面一坐就是一天,心里却充满了快乐;这在爱热闹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出国学习也是一样。许多在国外学习过的人对此很有感触。对于出国留学来说,最害人的一种说法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实际上在留学生中间,骗你的,偷你东西的,全是你的同胞朋友。从留学生们那里可以了解到,大家心里都有一句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离开你的中国同学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