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板戏”战略与外向型经济
今年3月20日,整个中国北方的天空黄尘滚滚,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沙尘暴席卷中国。4月6日到4月8日,北方地区又是狂风大作,西风浩荡,天空连续三四天黄尘弥漫,地面飞沙走石,人民饱受风沙蹂躏之苦。遭受风沙侵袭的已不仅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连东北的沈阳、长春、哈尔滨、山东的济南也整个地被笼罩在沙尘袭击之下。
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生态灾难已经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降临。这也是中国生态恶化的表现,不均衡发展的例证。今春连续发生的沙尘暴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的生态环境也象社会环境一样,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沿海一些富裕地区建设得花团锦簇,如花似锦,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恶化。
种种迹象表明,周期性的沙尘暴以及严重干旱将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现象。今年北方的旱情就相当严重。北京市一冬天仅下了一场雪。入春以来,不仅一场雨没有,而且温度奇高,3月初就出现了20多度的热天气,3月31日气温竟然达到28.8度,创下百年来最高记录。这种怪气候我来北京20年了也第一次见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除了人类活动,没有别的原因。农村的农牧民们不断破坏植被,城市里大兴土木,光盖房子不植树,到处是水泥和柏油的硬化路面。从飞机上俯瞰北京,只见一片水泥楼房的丛林。加上无数天然气和电力的燃烧,整个城市就象一座大火炉。如此大规模地改变地表,岂能不引起气候变化。
目前,一些中国城市经济建设高歌猛进,最突出的要数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城市。大量资金聚集这些大城市,其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甚至在有的地方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但在中国城市高度发展之际,一些乡村和边缘地带却在衰落,全国沙化面积每年以3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口的生活质量正在下降。
中国自50年代建国以来就奉行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当然,这种战略是由当时的冷战历史背景形成的。改革开放之后,以牺牲农村向城市倾斜的发展模式基本未变,并且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变本加厉,城乡差别继续拉开。与改革开放前30年不同的是,以前是将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军事工业,而这些工业大多在内陆地区。80年代后,资源的配置向沿海大城市集中,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大连等城市都高度发展起来。一些先进的大城市成了中国发展的“样板”和表征。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工业体系主要靠五大地区和六大行业来支撑。五大地区是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这五个地方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合计1308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5%,接近全国一半。六大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冶金业
和纺织业,它们实现销售额合计38761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额的比重为42%。而拥有70%总人口的农业产出仅占GDP的不到16%,以70%的人口经营16%的GDP,可见中国经济的高度聚集性和巨大的落差。
与此相反的是,边远地区必然受冷落。90年代之后,中国农民收入进入长期的低增长。这就使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高歌猛进的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出现了生产过剩,大量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而农村人口因贫困却没有消费能力。这种情况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没什么区别。目前的生产过剩就是穷人没钱消费,富人有钱无处花,逼得国家旅游部门又开辟了中东埃及等国新旅游航线。消费外国的旅游产品已成了中国富人的新时尚。
“样板戏”发展战略必然引来“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实质就是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只好向海外国际市场开拓。在这种政策导向引领下,国家集中资源向外向型企业配置。许多企业也苦于国内市场狭小,拼命向外发展。例如,中国的家电企业目前就处在这么一副状态。有些企业专做国外市场业务,不愿做国内市场。因为国内市场一是秩序混乱,二是利润微薄。越穷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企业去光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发展目标。分析后可以看出,“开发大西北”战略实在是政府一种不得已的调整资源配置手段。
今年三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许多外国专家对中国提出了宝贵意见,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南卡尼提醒中国:“要把国内发展放在第一位”。经合组织经济部副部长安德鲁·迪安建议中国要优先考虑三项改革,第一项就是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产潜力。经合组织的一份中国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中国需要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大量失业以及重新配置资源的问题。
这些建议和研究应该被看做是对中国经济偏斜发展的纠正。非人本和漠视民生的非均衡“样板戏”发展战略不仅某些中国人就是许多外国人也已经看得很清楚。但要想放弃这种发展战略并不容易,一是城市人不愿降低已经抬高了的生活水平,二是市场经济的牟利机制更是将资源配置集中到有利可图的发达地区。今天要想放弃这种发展战略,就象让水倒流的一样不可思议。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看一下市场机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市场机制加剧人际差别
赶超战略扩大了中国的城乡差别,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市场竞争机制,又扩大了中国社会人际间的差别。所以,今天的中国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更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别。市场机制之所以在中国这么快就产生了贫富效应,关键是市场机制结合了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即特权垄断的政治文化和传统的计划经济管制制度。市场机制+特权垄断+不平等竞争==贫富差别。
我们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进取精神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是市场机制的正面作用。但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有它的负面效应。20年来,中国经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讲效率和效益走向极度的惟利是图。不仅企业这样做,连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也表现得不遗余力。这种倾向的结果使大批人在竞争中被淘汰,沦落为社会的边缘。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在法国访问时,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图海纳这样描述过法国:“过去的法国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在这样的一种结构之中,人们的地位是高低不同的,但同时又都是在同一个结构之中。今天,这样的一种结构正在消失,变成了一场马拉松,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那些被甩在靠后一点的人,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在了社会结构之外。”
中国的社会目前也正在展开一场马拉松,彻底无望的落后者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牟利机制和效率机制将一些弱者毫不留情地甩在了后面。留给他们的不仅是生活的苦难,更多的还是心理的失衡。一些不甘落后的人只好铤而走险,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里中国社会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的原因。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经济制度和人文环境里,人们只能更看重金钱和财富。人们很少看到社会丧失诚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优势企业“赢家全得”的游戏规则,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金钱追求,是缺少人文关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将有打不完的假,无穷无尽的非诚信。否则,相当一大批中国人将无事可做,难以生存。
不仅许多中国小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如此,连国家的大企业也在这种优势企业“赢家全得”规则下被逼得不得不大肆仿制和仿造。前几天“经济半小时”节目就报道过玻璃行业仿制外国名牌产品的现象。连福耀玻璃这样的大上市公司老总都在电视镜头前承认前几年的确有打外国品牌的做法。至于说制药行业,《中国经济时报》3月28日的一篇文章报道说,包括中药在内,目前我国生产的全部药品中,自主开发的新药仅占3%的比例,余下的97%均是仿制药品。我国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制药企业没几家。
这种大肆仿制和假冒现象,从根本说是一种竞争机制导致的结果。不这样做,中国相当一大批企业和员工将陷入破产失业境地,发展中国家也难以享受发达的工业文明和获得发展。所以,我们看待社会中的表象要从本质上看问题。仿制和假冒行为就是向优势企业争饭碗,就是为了打破“赢家全得”的游戏规则,从而使社会能均衡一些发展,人际间差距不至于拉开太大。
即使这样,中国企业间的残酷淘汰已经使地区间、城市间、人际间拉开差距。今年3月底我在河北石家庄市开“药都”论证会,市长臧胜业痛切地说,我们之所以集中力量发展药业,是因为石家庄市的其他产业都垮掉了。石市以前搞过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但到今天一个都没保住。石家庄以前还是一个纺织业大市,有10多万纺织工人,但现在已经一蹶不振。这是中国省级大城市的情况,产业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至于一些地区的县级产业,被淘汰得更厉害。80年代还兴起一波乡镇企业,现在不仅连这些乡镇企业,连原有的县级企业也都跨掉了。象河北省的张家口市,甚至找不出一个景气的企业,城市财政已经十分困难。
三、牟利机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有代表对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发出了尖锐地批评,原因是这些专家只注意GDP的增长速度和企业赢利水平,对中国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全然不顾,心中没有民生观念。但这种声音是微弱的,因为占据中国经济学统治地位的还是西方经济学。正是这种市场倾向,使中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譬如,中国是个连民间银行都没有的国家,在商业银行机制根本未走上市场化之际,股市便奇异地发展起来。不想办法如何改革现有的银行,而偏好发展证券交易所。看看这些年里全国各地冒出多少证券交易所!南方证券公司在北京所开设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就设置在北京最豪华的写字楼东方广场里面。可见资本市场涌进了多少资金,冒出了多少富人!多少市民每天拥挤在股票交易厅里,炒来炒去,整个社会投机风气盛行。中国的实物经济才发展到一个初级工业化阶段,金融证券业的资本市场就撵上了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
跟着虚假繁荣的还有一些增加值极高但安排就业能力极偷牡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