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与变化
首先是新产生的国家领导人今后将如何推行中国对外政策和发展对外关系,会有什么样的调整变化。
总的来说,从中共十四大到十六大的十年间,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表现在国际地位的空前增长,国际事务参与程度和国际合作范围的扩大,大国外交与对外关系的广泛开展,以及在解决重大国际争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中国真正成为影响当前世界局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十六大的权力交替之后,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将全面接管中国的内政、外交,即使江泽民仍将以军委主席名义凌驾于上,实行"垂帘听政"。中共常委的九名领导人中,除了胡锦涛以国家副主席名义和曾庆红以江泽民幕僚身份经常参与重大外交活动之外,其他成员都是以掌管经济、行改革为主的中央和省市官员,缺乏国际外交的经验。这就表明,在相当长时期内,新的领导班子将主要是继承邓小平与江泽民时代中共外交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而不会有根本的政策改变。
内政的延伸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把"发展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然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他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在论述国际外交的报告第九部分中,江泽民以"共同发展","共同推进","共同利益","共同努力","共同繁荣","共同协商","共同维护"等七个"共同"的字眼;表述中国重视国际合作的主张,这是过去所没有过的。
这种基于内政需要的外交政策主张,已经了远离毛泽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唯有斗争才"其乐融融"的极端主张,而更体现了孟夫子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突出一个"和"字,是中国总结了多年经验教训之后的外交政策调整。这表明,中国今后将以更加务实,更讲实效的内外政策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在外交上势必将循此方向前进。
除了政策方面之外,中国外交决策和执行班子的未来变动情况,也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首先是谁来取代有中国外交"教父"之称的钱其琛。自从1988年担任外长之后的十四年来,钱在突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外交孤立的困境,推行全方位外交,开拓前所未有的国际空间,维系与稳定中美关系,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由于年事已高,他很可能离开外事岗位,转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但是中国目前还找不出一个在外交经验与威望方面可以与钱其琛旗鼓相当的领导人。
谁来“掌门”
传说过去掌管经贸事务的吴仪进入政治局后可能分管外交,但是管外贸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管外交。曾庆红曾参与过香港回归,去年上海APEC 会议与江布会晤,深度卷入外交事务,明年全国人大上可能被任命为国家副主席。但是作为中共书记处的第一把手,他必须处理党政军民全面事务,不可能专注于外交事务。按照朱镕基的先例,温家宝担任总理后大概也不会插手外交,胡锦涛作为总书记即使必须过问重大外交问题,也要有一个得力的助手。究竟今后如何安排,现在还看不出具体的眉目。
至于外长人选,传闻现任外交部党组书记李肇星,中联部长戴秉国两者之一可能接替唐家璇,同时也不排除唐家璇继任外长而按照过去黄华和吴学谦的先例兼任国务委员。第三种可能是在现有外交班子中出现年轻一代的"黑马"。至于在九十年代中期一度呼声很高的中央外事办主任刘华秋,由于人事关系问题,恐怕仍将与外长一职无缘。总之,上述新的人选各有长短,不管由谁出任中国外长,在经验与威望方面都难以望钱其琛之项背。因为,对他们来说,首先是继承前人,然后才谈得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