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由来已久,一切作为都是铺垫。如果说根据地时期有关的讲话、文章、文艺座谈会、整风等等只是预习,一进城,文革的序曲就奏响了:仅就大事而言:1951年2月底,电影《武训传》在北京公演,5月10日《人民日报》便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在“狂热宣传封建文化”,声明诸如此类也是共产革命的对象;1953年借着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从此学术权威让位给政治强人;1954年夏天,胡风交了一份《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秋天就受到严历斥责,罪名看似空洞,用意却很明白--品评文艺作品之权在党中央。从此开始了由点到面的整肃。文化艺术部门里的反党集团不断涌现--每一个人都代表着某类作品、某种艺术形式,在毛泽东看来,都有鲜明的阶级性。通过后来的反右、社教等等政治运动,对意识形态的触动越来越深。
毛泽东的理论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要相互适应,经济体制变了,思想意识就得跟着变,不然就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社会制度可以用枪杆子改造,思想文化改造呢?靠政治运动。所以,文革前党在文艺范畴内的历次行动,都不是偶然的、即兴的,而是毛泽东彻底改变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大计中的一个个环节。虽然文革前的中国,文史哲教艺已经相当无产阶级政治化了,毛泽东还是看不下去,以他的立场和标准,文艺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教育“资产阶级专了我们的政”;历史哲学领域则“封资修”货色泛滥。刘少奇不象毛那么敏感、那么紧张,与毛配合不利,所以毛要抛掉他另组班子,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那就是一箭双雕的文化大革命。林彪在中共“九大”上引用毛泽东的话也是这么说的:"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现在,我们找到了这种形式,它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以为通过这种“认真的演习”,可以找到一条免除“老百姓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快捷方式,永葆革命江山。却不想,用“马上得天下”的办法治天下,不啻南辕北辙。从“阶级分析的方法,暴力革命的手段”中推衍出来的,在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开展“斗、批、改”的战略战术,给中国人带来的惟有灾难。把毛泽东一生的事业放在中国历史的进程里看,他起到的进步作用早在文革前就结束了。
令人玩味的是,文革前毛泽东出人意表强调的:党内有人在走修正主义道路,中国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云云,并非妖言惑众、骇人听闻。今天的局面证明,邓小平接手之后,中共在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上走得比毛泽东的担忧的还要快、还要远。时间上正应了毛:“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的话。然而,党变修国变色的结果却出乎毛泽东的预估:复辟给人民带来的是富裕,给国家带来的是繁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强盛和进步。
站在毛泽东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立场,文化革命应该搞。那时候,他大权在握、魅力无限,中国人信以为真,平白当了一次试验品。有了这个教训,中国就得从速建设民主政治,按时代的要求自己选择国家领袖,不能再让落伍的政治人物左右我们的命运直至他跨鹤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