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陪读村”

发表:2002-10-11 17: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些媒体连续报道了“大学生父母陪读”的消息,称已经升入大学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学校的住宿生活,在校外租房,并让父母千里迢迢来陪读。这一现象不但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在学生们中间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家对此事的看法各不相同,家长们自然是可以体会和理解其中的“苦衷”,而在校大学生有的不屑一顾,也有的嗤之以鼻。近日,记者随几名在校大学生来到了北京的“陪读村”,亲眼目睹了“陪读村”里的大学生和陪读家长的生活。

  一个学生和他的陪读妈妈

   10月7日,记者和北京体育大学大一的新生李江及他的几个同学一起,乘374路公共汽车来到了海淀区巴沟村,见到了李江的同班同学王一丰和他的陪读妈妈赵阿姨。

   那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记者来到他们家时,王一丰的妈妈赵阿姨正在院门口晒被子。记者一时无法判断她的年龄,只是可以看出她很年轻。她说,她是上个月10号从老家山东济南到的北京,送完儿子之后她就没有回去。其实也不为什么,说到底还是不放心。儿子王一丰从小没有离开过家,身体一直都不怎么好,考上北体大也纯粹是个偶然。怕儿子一时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会吃苦。
  

   “那您现在不上班了吗?”记者问。“我以前在济南的一个医院里当护士,去年我就提前退休了,也是为了儿子。他高考前学习负担重,不能没有人照顾。”赵阿姨回答。

   在王一丰这个简单的“家”里,记者看到,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里,除了两张床之外就是一个简易衣柜,东西很少,但收拾得十分干净。坐在妈妈身边的王一丰一直没有开口说话,一脸的平静和简单的笑容。能看得出来,正如他妈妈所言,“他还只是个孩子。”

   之所以住在这个村子里,是因为这儿离儿子的学校比较近,照顾起孩子来比较方便。王一丰的妈妈给记者讲了她每天的生活:早上起来给儿子做早饭,然后儿子去上学,中午大多数时候儿子回家吃饭,晚上下了自习儿子回来睡觉。她负责给儿子洗衣服、整理第二天上课需要的书本和资料。平时没事的时候,翻翻儿子的书,出去买菜、回来做饭。这样一天就算过去了。

   王一丰的妈妈还告诉记者:这间房子每个月的房租是500元,而且还不包括水电费。加上娘儿俩日常的生活费一个月就得大约1500多元。这些钱都得靠济南老家的爸爸每个月给寄来。有人劝赵阿姨没事了在北京找个工作自己再挣点钱,可是赵阿姨觉得她呆在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儿子,要是工作就没法照顾儿子了。  

“陪读村”里故事多

   据离这个村子不远的外来人口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附近村子里的确住着许多外来的中年妇女,她们既不是来打工的,也不是来旅游的,前几天才听说,是专门来给在大学里上学的孩子做饭的。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外地来的陪读父母们都不约而同来这一带租房,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几个村子离海淀的一些高校近吧。”

   “他们说的外来人口就是这些陪读的父母们。”李江说。这也正是大学生们把这一带叫做“陪读村”的理由。陪读村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在“陪读村”住的大多数是在海淀一带高校上学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陪读的家长大多都是妈妈,也有爸爸;在“陪读村”住的学生可能都是独生子女等等。具体的人数,李江说不好统计,仅他们班上目前大约就有十多个。

   王一丰家的后面,还有几十排和王一丰家一样的房子。据村子里的人讲:这些平房里住着许多外地来陪孩子读书的家长。开学的时候都来了,整个村里几乎没有什么闲置的房子,到了放假房子空得就多了。

   顺着这条路,记者又走了几家,发现住在这个村里的“陪读妈妈”们还真是不少,最短的来了不到一个月,而最多的已经陪着孩子在这里住了三年。问起她们理由,大多数都这样说:“我这样真是不得已而为之。让他(她)一个人在北京上学,实在是不放心呀!谁让自己的孩子事先没有学会照顾自己呢?现在只能付出这样双倍的代价了!”

   赵蕊的妈妈,三年前从四川来到北京。其实最开始,只是怕自己的回族女儿吃不习惯汉族的饭,想先来给女儿做一两个月的饭。没想到来了之后,女儿就再也不让自己回去了。就这样呆的时间越长越不放心女儿,一直呆到现在。

   陪读妈妈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理由基本都相同。双胞胎王月和王阳的妈妈2000年送一对女儿上了北京农大,两个女儿却舍不得让妈妈回去,后来没办法,干脆把家里的爸爸也接了过来,老两口在“陪读村”附近做起了小生意,也算是在北京“安了家”;李伟的妈妈更是不放心儿子,从小没有离开家不说,儿子直到考上大学连衣服都不会洗。离家时,全家人商量了几天,最后决定带什么东西也不如让儿子把“妈妈”带过来;方玲玲的妈妈是因为女儿住不习惯宿舍,不是生病就是和舍友闹别扭,哭着喊着接来妈妈。

   “陪读村”里住着的阿姨们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母亲从内蒙古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是因为听说女儿和另外一个男孩子谈恋爱后同居了,心里很不放心。可是谁知道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这一做法,反而和母亲闹翻了。伤心的母亲左思右想还是不能让刚刚上大二的女儿这样下去,“厚着脸皮”和女儿住到了一起。  



  

   一天采访下来,记者发现:陪读的父母们能为孩子们做的事情除了洗衣服、做饭之外就是一些日常的生活琐事。真正在功课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们的很少。

   在回来的路上,记者注意到,在“陪读村”里随处可以看到许多门口立着“有房出租”的牌子。一位房主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在村里租房的人很多都是大学生的家长,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们很愿意把房子租给这样的人,因为这比租给外地来北京做生意的人要好。
  “哎,为人父母都一样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大老远的从外地过来,替孩子做饭洗衣服。父母一心想让儿女们成器,让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是就这么一年年地陪着,陪到大学毕业?”房东们这样感慨着。

  多数大学生对陪读说“不”

   从“陪读村”里出来后,记者问李江,“你们觉得王一丰他们幸福吗?你们羡慕他们吗?”没等记者问完,几个小伙子们便开始嚷嚷了:“我们可不希望让父母来陪读!”“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以离开父母、离开家,哪能让父母再跟着我们一起来上大学呀?难道再让他们‘管’我四年?”“我们可不能轻易地放弃这份难得的自由。”

   “我并不希望我像他们一样让父母陪着我上学。”李江的另外一个同学说。“我们都是大学生了,马上就要面临着走上社会,应该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仅仅是为了照顾日常生活,那就更不应该了。”“和父母住在一起真的是有很多不妥之处,首先是少了很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削弱了独立处事的能力,参与集体交流少了。”这位同学表示。

   “父母们担心儿女没有什么不对的!我想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都不愿意千里迢迢离开家来北京陪着本来已经上了大学的儿女。”一位名叫徐因的学生家长这样告诉记者。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样一个劲地陪着孩子也不是个办法。“既然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想来也应该有差不多20岁了,应该学着独立了。如果家长只是因为心疼孩子,一味地护着他们,不给他们独立接触社会的机会,反而会害了他们。”

   不过也有不少大学生对此做法表示认同。他们认为,父母现在付出得多,以后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和父母住在一起,时间相对自由。一日三餐都不用自己操心,饮食和学习都规律多了,有什么大事还有人商量;而且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由父母帮着干,省去自己的很多麻烦,从而更方便于学习。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