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和它阐释的中国电影走向
《和你在一起》故事梗概:这是一个关于一对平凡父子的故事。儿子年幼时就拉小提琴,敏感而沉默,琴,是他对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与他从未谋面的母亲间的某种联系;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厨师,对不是亲生的儿子怀有深刻的感情。当儿子最终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时,这个孩子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比赛,回到父亲的身边。面对大都市的功利诱惑,一个孩子却用朴素的选择说服了整个成人世界……
导演:陈凯歌
主演:陈红、王志文、刘佩琦、唐韵、程前、金慧莉、章婧、李传韵
戏外音:最近一年来,当年“第五代”的3位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皆开始了他们新一轮的电影之旅。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已经公映,作为封镜8年后的开镜之作,且又是费穆经典的重拍;张艺谋的《英雄》正在神秘的打造中,一部典型的外资大片,采用了非常严谨的宣传策略,尚未公映已经在国内引起了传说式的反响;与前两部片子相比,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是最低调的一部,直到9月中旬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大受好评,这部片子才引起国内的注意。
《和你在一起》的监制是黄建新,也是“第五代”的优秀导演之一。从电影体制上看,“第五代”导演对电影工业制度的认识正在深化,职业化的制片人与监制正在出现,并且在最优秀的电影人之间展开了顺畅的合作,让“第五代”形成合力的倾向已经出现。中影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韩三平---中国电影的另一实力干将参与其中更证实了这一走向。《和你在一起》的国内投资由世纪英雄、电影频道、中影集团三方合作,从制作发行的操作的手法来说,皆纯熟有致,是好莱坞制片的一种模式。从投资与合作的角度讲,《和你在一起》才是“第五代”转型的真正代表作品,比《英雄》和《小城之春》更能显示这一代人在电影工业上的新思路。
从拍摄的角度看,《和你在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第五代”的转向,也是陈凯歌等一批导演所理解的---中国电影的一种潜在的走向。
从追求个人喜好到寻找全体性需要
记者评点:虽然是第一次拍城市片,陈凯歌似乎比别的导演更快地抓住了城市主流生活中令人关心的题材。两年前,张艺谋拍《幸福时光》的时候,电影中的城市还是由下岗工人的边缘生活构成的;而孙周的《漂亮妈妈》也几乎是同样的题材。
导演自述:好莱坞认为,一部片子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UNIVER-SALNEED(全体性的需要)。这部片子讲述的是目前城市少年最主流的生活之一---学琴,其中有梦想,有爱情,有亲情,有欺骗,有失落,有伤悲……确实符合全体性的需要。
一位导演朋友看过《和你在一起》后,对我说,“你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些披着狼皮的羊”。我想,城市是拥挤的,但是城市中间寄存着很多人的梦想,在城市中生活,你有时候需要拳打脚踢,不过如果沟通的方法得当的话,人人都是披着狼皮的羊。我对我生活的城市和人还算了解。我从小在北京,对北京相对比较熟一点。当然我觉得北京其实离我也越来越远了,好像是一个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星际离我远去的感觉。我熟悉的环境越来越少了,我熟悉的身影也越来越少,我渐渐地在城市之间特别失落,因为我得问人家路怎么走,所以也允许我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悲伤,在这部电影中间。
即使对西方观众来说,这部片子的基本的感情元素他们也是懂的。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异,比如说,在西方,你不能强迫你的孩子换老师的,一个老太太摔倒在地上你不能过去就把她扶起来,她会生气,她说你以为我自己站不起来吗?但是在具体的情节上他们知道这是另外一个文化的另外一种生活。所以这部片子在多伦多的观众那里获得了成功。
从高深莫测到轻松自如
记者评点:驾驭《和你在一起》这样的片子,对陈凯歌来说好像太容易了,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回想《霸王别姬》时代,陈凯歌站在历史的高度端详一个独裁者,那时候的陈凯歌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拍重大历史题材的。
导演自述:我觉得大家可能对我有很多的期待,比如说,陈凯歌应该拍更大的电影。但是我这人可能比较笨,我怎么没这么想过。我觉得一个不那么大的电影和一个很大的电影之间其实没区别,因为你要投入的情感和精力都是一样的。而且你们应该特别高兴地看到,我能拍出一点别的东西。你比如说黑泽明,到了后期他基本上没有接触日本社会的机会,所以他已经变成一个神了,他是居高临下地看着日本社会的,他只能寄寓于历史故事中表达他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和你在一起》对我而言是很大的进步,我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之间,我能那么敏锐地观察生活的细节,你如果不是对这种活法这么熟悉,你根本不知道。比如说我特别有兴趣看人家在胡同口吵架。北京人那种色厉内荏,我看着看着就笑了,他们可能一转头就握握手。驾驭这个题材,我力求在拍摄的时候,心态要能放松点,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有的戏要拍十几条。其实拍一个戏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你想看今天的陈凯歌是什么样的,就看《和你在一起》,想看《霸王别姬》时候的陈凯歌,就是那样的,然后《刺秦》又是那样的。你们可能会说《刺秦》那个时候陈凯歌最不好,这个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在我,都是我的阶段。
从体味苦难到追求快乐
记者评点:陈凯歌拍过3部跟艺术有关的片子,一部是《边走边唱》,一部是《霸王别姬》,再就是这一部《和你在一起》。《边走边唱》是纯粹的精神意义的追求、带有宗教意义的东西,《霸王别姬》则强调强烈的精神追求遭遇到现实世界时必然的苦难,到了《和你在一起》,艺术已经成为人的生活的背景,虽然剧中人物最终获得了情感的依托与幸福,但是这幸福因为依傍他人而存在,总令人有点担心。
导演自述:很坦白地说,《和你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关快乐的。那个名叫小春的小孩,不管他做什么,其实都是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音乐中寻找快乐。他影响他周围的一切人,而且他拒绝可以使他不快乐的一切。他就是我在每一部片子里都会设立的那个榜样,那个天使。幸福与成功,孰轻孰重,在成年人眼中跟小孩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部片子还不仅仅只有温暖的感情,同时这里面有非常尖锐的东西,也就是在价值观取向方面不太从众的东西,这比较容易被观者忽视。快乐的意思其实并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有所取舍。在这部电影里,琴童小春最后有所放弃,没去比赛,反而去了车站追他养父,他作出了不符合现实生活很多人会作的选择。而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从精英主义到个体精神
记者评点:《和你在一起》稍稍远离了对社会深入骨髓的洞察与批判,它似乎更看重个体在面对社会时的选择。这与陈凯歌早期所持的那种精英主义的态度有所不同。
导演自述:我们过去的关心集中在对社会的关注上,对社会的不公平、以及它造成的社会的冷漠。我觉得我们真正关心的个体的精神、个体的终极价值很少。其实在电影里面也是这样,我们总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深入血液的冲动,希望从中寻找集体认同的共同法则。这个是我们文化中最为致命的部分,害怕被开除。用一个很好的名词来说就是“寻找公分母”,聪明人要寻找公分母。其实美国电影也寻找公分母,但是它的公分母是宗教、钱、家这三件与个体息息相关的事。美国人说英文,1000个字词以内能应付,再多了就不行了,因为他来的都是移民,阅读能力有限,他能听懂,所以你只要是字幕电影,在美国就永远有一个天花板的限制,拔高不了。美国这国家是一个寻找最简单的公分母的国家,所以美国的导演没有中国导演想得这么多,它整个民族就像小孩,没包袱,所以在表达上相当直接,一加一等于二,到了中国一加一可能就会等于三等于四。中国人的思维确实是特别复杂,不太习惯于个体思维。我觉得,我们还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当中。
从复杂叙事到追求认同
记者评点:《和你在一起》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演绎,可以更纪实一点,也可以更冷峻一点,但是陈凯歌最后选择了一种能够为普通大众接受的演绎方式,这显然也是追求全体性需求的结果之一。陈凯歌在变,我们必须接受这变化。
导演自述:人发生变化,不管是对艺术、对生活,态度上的变化都是特别正常的事,是一个不需要大惊小怪的事。
我自己认为,从根本上来讲,我自己的艺术主张从来就没有变过。不管是我以一种温情的方式或者是以一种冷峻的方式来拍一部电影,比如说对人的价值判断,我和同代人中的一些导演对这个东西是坚决不放弃的,这种对所谓的流行时尚的价值观的挑战,在这部电影中间非常非常清楚。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疯狂追逐名利的时代里头,那这个小孩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他真的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功的台阶而最后获得了成功的话,就像《比利·艾略特》,英国的那部电影,最后他是成功的,他最后展翅飞翔然后定格,这个电影就结束了,这是充满了对世俗成功的肯定。我的电影跟那个电影在价值观上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不喜欢《比利·艾略特》。
另外一点,我觉得奇怪的是,你如果认为你在影片中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你为什么不能够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使得你的信息被别人听到?而宁愿采取一种曲高和寡的态度说,我的信息非常重要,但是你听不听,由你。如果是这种态度的话,这个声音很显然就不能被大家所听见。
还有,我之所以要用这样的方式结束,完全是这个故事本身所决定的。这故事没有办法拍成那种非常阴暗、冷静、枯涩的东西,它不能,它只能被诉诸这种方式。父亲和儿子应该在最后相见,这不是一个廉价的happyending(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一个很强的宣言式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市场,尊重市场的问题,是将来中国的电影能够真正出现多样化的根本的战略任务。如果不能恢复健全这样一个市场,你再想作什么样艺术上的表达都没有用。我觉得特别痛心的事,就是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离开了观众的视野,在他们的生活里头不存在了。实际上是一个图存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繁荣的问题。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