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竞争有利有弊,部分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面临慢慢消沉的命运。
在世贸谈判进行期间,一些国营公司已开始重组来应付中国加入世贸后无可避免的转变。
部分国营机构以发行B股来吸引外国投资,但成效不大,原因是一些管理阶层侵吞融资得来的资金或没有妥善运用这些钱。
英中贸易协会顾问布朗认为,中国国营机构未来面对很多问题。
产品多元化
英中贸易协会是英国贸工部辖下提供有关中国商务咨询的机构,同时也是负责促进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
布朗说:"在上海,很多工厂关闭,纺织厂没有盈利,它们使用非常旧的机器,它们都是国家资助的。我们现在步向市场经济,很多这类的工厂倒闭,使很多人失业,上海的情况已不算差,东北地区更坏。"
其中一个挣扎求存的行业是自行车业。
尽管中国拥有自行车的人很多,但这个市场已接近饱和。愈来愈多人可以买得起汽车也是自行车业衰落的原因。
更甚的是中国自行车制造商面对日本和台湾同业的竞争。
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辖下的自行车厂在1960年代全盛期雇佣6000人,每年生产300万辆自行车。
现在员工和生产量都减半。
在上海交易所发行B股上市的"永久自行车"须要削减成本保持竞争力。
为了生存,永久自行车增加产品的种类。
永久自行车看准了政府希望减少汽车和摩托车污染的意图,开始生产电力和液态天然气推动的自行车。此外,它还与其他公司合作生产健康体育用品。
钟情外国品牌
另一些国营企业则没有永久自行车那么幸运。
英国剑桥经济期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显示,中国本土的重工业受不住外来的竞争。
中国的航空公司倾向购买波音或空中巴士的飞机,看不上本土生产和军方从前苏联进口的飞机。
在引擎机器业方面,随处可见的名字是通用电子、西门子和阿尔斯通。
中外合资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国有公司将自然演变成私有公司,但分析人士不清楚这个转变能否使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站稳阵脚。
中国的国有企业其中一个选择是中外合资,这是愈来愈普遍的现象。
例如大众和上海汽车业的合作,英国MG路华和上海申华辖下的华晨汽车合作生产小桥车。
夏普、三菱和上海广电集团合作生产300万部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
中外合资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和外商都有利,外商可以享受较便宜的劳工成本,同时进入中国市场,国有企业则从外商获得所需的技术。
不过,合资也意味着部分利润将会跑进外商的口袋里。
但无论中国的国有企业选择什么途径以求存,它们都面对因世界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痛苦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