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就好比一张渔网,它的信息分散存放在网上的各个节点上。即使这张网遭到攻击,只要不是整个的毁灭,那么相关的信息将仍然可以沿着剩余的网络到达目的地,完成它的使命。因为有了这种“没有指挥中心的指挥中心”,指挥系统遭受到核攻击的担心就已不复存在。
“没有中心的中心”这一哲学思想在网络技术上的新的运用,就是“自由网”的出现。因为网上言论管制的主要方法,就是封锁服务器。CNN、美国之音、BBC、《大参考》这些发出不同声音的网站,在服务器被封以后,从中国国内一个也上不去。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由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传统的万维网采用的是中心服务器和边缘客户器的结构。所有资料集中在服务器上,用户只能从服务器上调取资料。所以,一旦核心服务器被攻击或封锁,用户就无法看到该网站发出来的信息。而自由网不同,它采用的不是“中心-边缘”结构,而是采用对称(P2P,或Peer-To-Peer)的结构。网路的所有参与者,人人都是服务器,同时又是用户。它有成百上千的用户,也就有成百上千的服务器!--这样一来,你还怎么去封网呢?所以现在尽管封网技术如何厉害,但只要你上了自由网,那可真是“要啥有啥,吃啥啥香”。
封网技术在自由网面前的彻底失败,其实也寓意着“核心”在“民主”面前的失败。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把一个党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是极不正常的,也是极其危险的,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后果不可收拾”。可让人遗憾的是,小平同志明明知道“核心”的危险,却还是未能摆脱这种危险。当局势危及他的个人利益时,他一下就树起了四代“核心”:从已故的“毛核心”,到把自己封为“第二代核心”,再树立“第三代核心”,然后又隔代指定了“第四代核心”。这些“核心”的出现,其实给中国的建设事业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当然,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指挥中心。象美国那么民主的国家,它也需要一个总统作为它的“核心”。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核心”的权利必须受制于广大的民众。它不能拥有超出“人民赋予的权力”之外的任何特权。因为,真正的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即使“核心”出了问题,人民也能马上树立起一个新的“核心”来,如此则大局可以不受影响。但如果“核心”的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那就很危险了。“第一代核心”因为其不受制约的权力,所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第二代核心”因为其不受制约的权力,所以有了“6.4”的悲剧。接下来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核心,如果依然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还很难说。
“权力属于人民”就好象是“信息属于整个网络”一样,它是最稳定、最能抗打击的,正如自由网一样的无法被摧毁。而权力一旦不再属于人民,而只是属于某个“核心”,那就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是“非常危险”的。小平同志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只是没有解决它。所以在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何推动民主化进程,以确保“核心”不拥有超越制度之上的任何权利,将仍然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课题。
民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