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東北方海域的海底國際電纜發生損壞,中華電信研判疑似為一艘喀麥隆籍貨輪造成,海巡獲報出動巡查並發現肇事貨輪,當場攔查要求至基隆港外海接受調查。(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1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台灣海底電纜3日疑似遭到一艘喀麥隆籍「SHUNXIN39(音譯順興39)」貨輪損壞,行政院昨天表示,案件已經交由基隆地檢署偵辦,海巡署將依據海纜登陸點,加強重點海域及海上目標的監控,若再發生類似案件,會立即依法蒐證調查。
國台辦稱海底電纜斷是「常見海上事故」 陸委會:中國權宜輪惡跡斑斑
基隆港外海的海底電纜3日疑似遭到一艘喀麥隆籍貨輪損壞,海巡署6日回應,參考去年歐洲波羅的海海底電纜遭到破壞等事件,從喀麥隆籍貨輪的歷史航跡研判,仍無法確認它的真正意圖,但不排除有中國籍權宜輪進行灰色地帶侵擾之可能性。
根據了解,肇事貨輪登記為喀麥隆籍,但經查其另重複登記為坦尚尼亞籍。船上的7位船員均為中國籍,但船東為香港籍。外界推測該事件疑似為中國權宜船「掛牌肇事」。
中華電信第一時間回應,受損的電纜為「橫太平洋快速海纜系統」(Trans Pacific Express Cable System),主要連接台灣跟美國西岸的海底網絡電纜,是中華電信、美國AT&T、日本NTT、韓國電信(Korea Telecom)、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等多國電信業者共同擁有,中華電信也盡速投入修復工作,希望不影響客戶。
金融時報日前也報導指,掛喀麥隆國旗的貨輪在台灣野柳外海以拖錨方式破壞了國際海底電纜;因為當時海象不佳,無法登船,該船可能會在幾日內抵達韓國釜山。報導稱,該艘貨輪屬於註冊於香港的公司,而該公司登記的主管為中國公民;台灣政府已經向南韓尋求協助調查。
後續網友找出資料表示,中共先前曾申請專利「一種拖曳式海底電纜切割裝置及其電纜切割方法」(CN111203499A),並怒批中共為切斷海底通訊電纜居然特別申請專利,「真的是世界級的,這麼惡劣的行為模式不知道我們的國安局要如何因應」。
然而,喀麥隆籍貨輪事件尚在調查中,台灣7日又掌握到坦尚尼亞籍油輪及巴拿馬籍遊艇,於屏東西南沿海中華電信海底電纜區停留,引發國安疑慮,不少輿論認為這恐是中共「灰色地帶」行動升高的跡象,企圖「資訊封控」台灣。
對此,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8日宣稱,全球每年約發生百餘起的海底光纜損壞事件,是「常見海上事故」,並指是「民進黨當局」刻意將海纜事故渲染炒作為所謂「灰色地帶威脅」,是在操弄「反中抗中」。
對此,陸委會回說,本案目前已經由檢察官依相關跡證偵辦中,一切照證據走,並無「反中抗中」的問題。
陸委會也指出,中國權宜輪在國際社會惡跡斑斑,連波羅的海周邊國家,包括瑞典、愛沙尼亞等,均對中國船隻破壞海底電纜展開調查,台灣在馬祖與金門的電纜也曾被損壞,政府當然要審慎以對。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指出,根據統計,馬祖的海底電纜被破壞紀錄達27次,其中馬祖及北竿、東引之間的電纜斷裂過7次,至於此次在野柳外海的電纜破壞事件,牽涉淡水及八里外海的國際電纜路徑,連接韓國及日本,如果被破壞將對國際通訊造成重大影響,況且順興39號採取不尋常的「八字形」航線行進,跟海南方向呈現「90度交叉」的航道路徑,高度可疑。
蘇紫雲質疑,此案可能是中國國安部門策劃的行動,而中國國安部就是情報部門,背後的指導單位可能來自於中央軍委會;至於針對台灣資訊硬體的破壞,還有協助莫斯科針對北約硬體的破壞,是為了測試及進行灰戰行動。
如何因應海纜遭船舶破壞 政院:加強監控重點海域與海面目標
針對媒體詢問,政院是否掌握調查進度,以及未來是否針對風險區域加強監視及執法,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昨天(9日)主持政院會後記者會時說,海巡署已經將雷達航跡等蒐證資料函送基隆地檢署偵辦。
李慧芝表示,為因應海纜疑似遭到船舶破壞,海巡署也已經把海纜登陸點的外海,依照海圖標記海纜的位置,作為重點監控海域,也會持續加強監控管理海域內的海面目標,如果再發生類似案件發生,會立刻依法蒐證調查。
根據統計,大約95%的國際數據傳輸依賴於海底通信電纜,而非衛星,進而確保金融交易、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等領域的高效率運作。海底電力電纜則是負責將離岸風電場等乾淨能源及陸地電網相連,推動跨國能源互聯及綠色能源發展。
正因如此,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受訪時警告,海底電纜的重要性也導致中共在這幾年來以資訊封鎖作為目標,發動灰色地帶滋擾攻擊,包括中共先前針對關島的駭客攻擊,主要目標為廣播系統,欲在衝突情況下阻斷資訊傳播及國際報導。因為台灣低軌衛星建設進度緩慢,預計最快2027至2028年才能初步建置完成,中共也以海底電纜作為主要攻擊對象。
針對因應方式,沈伯洋說,現階段重點應放在預防,而不僅僅是事後懲處。賴清德總統力推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也將加強關鍵基礎設施列為優先事項;為避免長期灰色地帶作戰,變成國防海巡「消耗戰」,建議海巡應該加強設備升級,包括引進更多的無人機進行監控。此外,當無人機掌握可疑船隻的移動軌跡,刻意地避開自動識別系統(AIS),海巡應該建立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台灣必須要未雨綢繆,提升海巡部門的應變及防禦能力,來應對可能的威脅。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曾怡碩則強調,海底電纜破壞的風險,資訊戰不僅僅涉及國防單位,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及支持,政府除了強化基礎設施外,關鍵是力推「全社會防衛韌性」。
曾怡碩說,其實台灣早在烏俄戰爭之前就已經在推動數位韌性、通信韌性,烏俄戰爭給予教訓,則加速台灣去推動這方面,包括中低軌的衛星通訊,路上通訊光纜多重佈置,因為所謂的韌性就是要多重佈置,既要重複配置,就得要有備份備援,至於海底電纜基本上就是要配合美國乾淨網絡。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8日早上透過臉書發文表示,除了增強海巡、發展韌性網路,他認為還可以做四件事:第一,未來在海纜部署、要利用地形,比如走可以保護的海溝或是深水區域;第二,自動偵測刻意在海纜上反覆運行的船隻。不正常的途徑與速度是可以偵測出來的;第三,拒絕多重國籍刻意隱藏路線的船艦靠岸;第四,灰色戰爭納入海巡演習,國際要合作、在發生事故時,第一時間就要先扣船檢查相關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