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宗師王陽明的朝服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種種不順與坎坷。正如古人所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逆境,磨礪人性,也構成了人生的豐富與厚重。
明代大儒王陽明(王守仁)創立了王陽明心學,其核心思想包括「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他提倡內省、自覺和實踐,鼓勵人們通過自我修養來實現道德提升。而王陽明自身經歷十分坎坷,他告訴我們:人生艱難時,做到這三件事,好運便會悄然降臨。
01、龍場悟道:守住善良
善良,是一個人優秀的品格。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只要保持內心的一份善良,就依然值得敬重。
王陽明一生充斥著命運的惡意,在朝堂面臨勾心鬥角,在戰場面對慘烈廝殺。但是他卻始終保有一份可貴的善良,一生不曾放棄。
他先是因上書言事,觸怒宦官劉瑾,被杖四十,投入牢獄。之後,還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做驛丞。
當時的龍場,只不過是貴陽西北的一個小村寨。這裡條件惡劣,叢林遍佈、毒蛇猛獸經常出沒,毒氣瀰漫。王陽明一行剛到這裡時,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與當地少數民族在語言上又很難溝通。
世界給予王陽明惡意,他卻報之以善良。他主動向當地鄉民學習耕種、建房,還主動辦校,教化當地鄉民,融洽了雙方關係。面對艱難的處境,王陽明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善良很簡單,善良卻又很難,它沒有什麼門檻,卻又不是誰都可以做到。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輝,是一種無言的力量。
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只要內心還有善良,就值得我們尊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難熬的日子裡,要守住人生的善良。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消極頹廢,不要放棄善良。
風雨之後,必有彩虹,熬過長夜,必是黎明。
02、蠻荒之地:自律自強
有的人在逆境中自憐自傷,一味沉淪,有的人卻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翻盤。體面從來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
王陽明從小勵志成聖,從立下誓言之後,他便開始給自己定規矩,督促自己讀書作文。一生歷經風雨,讀書的習慣卻從未放下。
他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意思是說平常修身養性的工夫,如果覺得煩擾,不妨就靜坐,如果覺得精神疲懶,不想看書,則偏要去看書,這才是對症下藥。
浮躁懶散是人的本性,但是修行就是逆著自己的性子來,這才是對心性的磨煉。
龍場這個蠻荒之地,瘴癘遍生,外地來的人九死一生,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王陽明不僅沒有倒下,而且還脫胎換骨,身心渙然一新,完成了生命的覺悟。
有人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在龍場當地,王陽明以講學的形式聚起無數信徒。心學倡實踐而非空談,「吾性自足」「人人皆可為聖」的聲音讓華夏大地一掃萎靡消沉之氣。
某作家說:「一個人的尊嚴和體面皆是來自於個人的奮鬥。」一個人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不消沉、不放棄,就已經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03、榮辱不動:氣定神閑
王陽明:「心學入門第一課,就是不動心。」(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管面對人生何種境遇,都能處之泰然。
王陽明從小聰慧過人,加上父親是當朝狀元,所以家族對他寄予厚望。但王陽明卻接連兩次科舉失利,族裡很多人開始說閒話。
第二次放榜的時候,王陽明去看榜。成績一出,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嚎啕大哭,只有王陽明站在那裡氣定神閑。
有人問他:「你考得怎麼樣?」王陽明答:「榜上無名。」那人說:「那你還這麼淡定,一點羞恥心也沒有?」王陽明答:「你以落榜為恥,我以動心為恥。」這句話貫穿王陽明一生,他曾說:「心學入門第一課,就是不動心。」
唯有懂得不動心,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被貶龍場,仕途無望,他淡定讀書。鄱陽湖上,喊殺震天,他安心講學。朝堂之上,封侯拜相,他不為所動。
弟子曾問如何才能不動心?王陽明答:「減少慾念內心就會安靜。」一個人面對人生的起落無法淡然處之,還是因為內心有太多的慾望。
一個內心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能夠承受什麼。《菜根譚》的一句話:「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能直面困境,戰勝心底的恐懼,學會盡人事聽天命。身處逆境低谷,依然保持樂觀、平和和自信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榮不驚,閑看門前花開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