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宰相」劉墉認為「藝事惟書尤近道」。圖為書鍾繇常患帖並黃庭堅評書。(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代大學士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東武居士等。山東諸城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家,以為官清正、勤政愛民名重於時。書法造詣深厚,楷、行、草書兼擅,尤善小楷。和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清代四大書法家」。亦是著名詩人。
家學淵源 為官有清名
劉墉家學淵源,長於官宦世家。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勤政愛民。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深得雍正、乾隆所倚重。
劉墉於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踏入官場。乾隆二十年(1755年),受父親獲罪牽連而下獄。後來,乾隆對劉統勳從輕發落,劉墉得以獲釋,又賞編修,出任督安徽學政。任職期間曾多次上疏,革除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等弊端,並提出補救之道,受乾隆皇帝賞識,並予以嘉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屬「侵帑」一案被革職,發配軍臺效力。次年被放還,任修書處行走,受父蔭仍以知府任用,知江蘇江寧府,任內有清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病卒,乾隆痛惜「失一股肱」,更加重用劉墉,多次拔擢升職。
不畏權勢 彈劾貪官和坤
劉墉為官廉潔,不畏權勢。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江南道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富察國泰、布政使于易簡聯手貪瀆,掏空山東歷城諸縣庫銀。乾隆皇帝震怒,命劉墉、和珅一同查辦。和珅曾受國泰賄賂,事先洩漏情報,國泰向有錢的紳商借足銀兩充當庫銀,不料被劉墉和錢灃識破,未能得逞。劉墉因查訪案情有功,被授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其後又歷任多職。
乾隆晚年重用和珅,和珅權傾朝野,富可敵國。權勢之盛,無人可匹敵。朝中官員紛紛依附求榮,劉墉不齒,但和珅極受恩寵,只能虛與委蛇,以智巧抗之。他和王杰、紀昀(紀曉嵐)是少數幾位不趨炎附勢者。紀昀是劉墉父親的門生,兩人交情甚深。
據說和坤驕奢,尤其所著服飾相當奢華講究,官員群起仿效。劉墉卻故意著敝衣惡服出入朝廷,曰:「吾自視衣冠禮貌無一相宜者,乃能備位政府,不致隕越者何也?寄語郎署諸公,亦可以醒悟矣。」由此可看出劉墉不同流合汙的氣節。
嘉慶二年(1797年),劉墉授體仁閣大學士。五月奉旨與尚書慶桂至山東辦案,視察黃河決口情形。其後,劉墉請求於決口處築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採納其意見,造福當地百姓。
嘉慶四年(1799年),劉墉參與王杰所審理的和珅一案,查明和珅貪汙納賄等罪行20條,嘉慶皇帝以白綾一條賜和珅自盡。劉墉於年底又上疏陳述漕政缺失,嘉慶皇帝讚許之。
嘉慶七年(1802年),嘉慶帝駕幸熱河,由劉墉留京主政。80餘歲的劉墉身體仍硬朗,雙眸炯然。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當天至南書房當值,晚上還宴請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享壽85歲,卒諡文清,追贈太子太保。
濃墨宰相 名滿天下
劉墉起初由學習元代趙孟頫書法入手,繼之學鍾繇,法魏晉,並兼習顏真卿、蘇軾和各家法帖,廣學諸家、博採眾長。其字體圓潤婉轉,達到「靜」、「淡」、「清」的境界,看似柔軟無骨,實則「綿裡藏針」,貌豐骨勁,集帖學之大成,至中年已自成一家。晚年適逢碑學興起,他70歲以後專注於北朝的石碑書法,汲取古樸筆意,以濟帖學之弱。其書風兼融碑帖,更添六朝古意,名滿天下。
劉墉自幼飽讀經書,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他認為「藝事惟書尤近道」,書法是所有藝事之中,最能近於道的。他在評論前人書法成就時,也兼重書品和人品。
劉墉喜歡用狼毫筆書寫在蠟箋上。狼毫硬,蠟箋又滑,能寫出柔和飽滿又不露筋骨的書法很不容易,堪稱掌握一手絕活。劉墉又喜用墨色烏黑亮麗的油煙墨,因其字體本就豐腴,墨色厚重濃黑,獨樹一格,故有人調侃為「墨豬」。因劉墉官居體仁閣大學士(明初「胡惟庸案」後不設宰相,清代亦無宰相,以內閣大學士代行宰相之職),時人稱其為「濃墨宰相」。
使用濃墨寫書法,不利於連筆。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說劉墉的墨法「以濃用巧,以燥用巧」,此「巧」字形容巧妙。也有人認為劉墉的字「力厚思沉」,其思緒沉穩,氣度宏大,字裡行間從容不迫。
包世臣敘述劉墉的執筆法很特殊。當他對客作書時,循規蹈矩,筆正腕端,使用的是「龍睛法」。但在深居讀書之際就不一樣了,不論字體大小,他都能轉管疾書。所握之筆隨著紙張前後、左右旋翻飛動,猶如獅子滾繡球般靈活,甚至興極之時,筆管還會脫手而飛落。
劉墉的蠅頭小楷氣象恢弘,點畫潔淨講究,結體絲毫不顯拘緊。尤其當粗重和纖細的線條交織,偶爾融入行草筆意,作品非常生動活潑。後世讚譽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
清代徐珂讚譽:「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清稗類鈔》評:「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臺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
劉墉駝背 恐為誤傳
許多人受到大陸古裝劇《宰相劉羅鍋》的影響,以為劉墉身材矮小又駝背。其實,戲劇為了吸睛,許多都是改編的故事,並不符合史實。根據考古研究指出,劉墉不但沒有駝背,身高還可能有180至190公分高。
那麼,為何劉墉會被誤傳為此種形象呢?
有一種說法是:劉墉的身高比乾隆、嘉慶皇帝都高。身為大臣,他便經常在皇帝面前略為彎腰俯首,因此,看起來就像是駝背似的。據說,清宮檔案也記載,嘉慶皇帝曾稱呼劉墉為「劉駝子」,但當時他已老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