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面臨地方債失控問題(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图)
【看中國2024年10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報導)「地方債的失控,表面上看是財政問題,但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統治能力正在全面失控。」前中共官員杜文表示。2024年,中國地方債的問題已經成為中共內部的焦點,也成為全球觀察中國經濟的關鍵議題。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這個被認為「違法」的債務模式,正將中國經濟推向不可逆轉的危機,而這也給習近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執政壓力。前中共官員杜文從內部視角入手,對中國地方債問題的起源、習近平的政策失誤以及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進行了深入剖析。他認為,失控的地方債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法律秩序和政治統治能力全面崩潰的體現。
地方債的背景與成因
自2015年以來,習近平在中共中央的經濟會議中多次強調「灰犀牛」風險,特別是涉及到房地產、地方債與金融槓桿這三個關鍵領域。然而,現實中,中國的地方債務已經遠遠超出控制範圍。隱性債務,指的是地方政府通過其下屬的城投平臺等機構所產生的負債,這些債務不計入地方政府的直接債務,但仍由地方財政提供擔保,最終成為地方政府的責任。
根據中國《憲法》和《預演算法》的規定,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批准,且應該納入地方預算。然而,在過去的十年裡,地方政府未經批准的大規模隱性舉債成為常態。這種「隱性債務」的規模,估計已經達到了難以估量的程度。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地方財政的收入依賴於土地出讓金以及外部融資能力。然而,隨著疫情的爆發和房地產市場的崩盤,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下滑,無法再通過賣地來彌補債務缺口。這使得大量的地方政府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
習近平的政策失誤
杜文在其油管節目中指出,習近平對經濟的冒進政策是當前危機的根源之一。他在上任之初提出了「中國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各地加速發展經濟,這促使地方政府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擴張。然而,這些投資多數是依賴於債務融資,並沒有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在2014年啟動了「十個全覆蓋工程」,計畫在短短三年內完成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然而,這些投資主要依賴於地方政府舉債,最終導致地方財政不堪重負。這種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在全國範圍內屢見不鮮,地方政府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無法承受的債務壓力。
此外,習近平的「四個意識」和「兩個維護」政策,導致他身邊缺乏敢於說真話的人。他周圍的人多數是政治投機者和阿諛奉承的官員,這使得習近平無法清晰地認識到經濟和政治危機的嚴重性。在這種封閉的政治環境中,習近平不僅無法採取有效的政策來解決地方債問題,反而加劇了經濟的不穩定性。
地方債失控的法律與政治危機
地方債務的失控,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內部法律秩序的崩潰。杜文強調,地方債的爆發,凸顯中共在處理國家財務管理問題上的全面失控。根據《憲法》和《預演算法》,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應該受到嚴格的法律約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地方政府普遍違法舉債,中央政府則對這種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特別是對於隱性債務的處理,中央政府並未對地方政府進行嚴格的法律追責,反而通過一系列的「救市」措施來掩蓋問題。這種做法只會加劇金融系統的風險,最終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經濟和金融危機。
杜文進一步指出,這種經濟危機與蔑視法律的態度是緊密相關的。習近平強調的「政治站位」和「兩個維護」,實際上是為了鞏固個人權力而進行的高壓統治,導致體制內外的批評聲音被壓制,法律被拋諸腦後。這種專制統治模式,不僅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也為未來的經濟崩潰埋下了伏筆。
解決方案與未來展望
在面對地方債危機時,李強被習近平委以重任,試圖通過中央政府接管地方隱性債務來穩定經濟。然而,杜文對此解決方案持懷疑態度。他指出,這種「中央接盤」的方式短期內或許能夠避免地方政府破產,但從長期來看,卻無法真正解決債務問題。無限印鈔的政策只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杜文提醒,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1940年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面臨的局面極為相似。當時國民黨通過發行金元券來應對經濟危機,但最終導致了通貨膨脹和政權崩潰。杜文認為,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同樣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中央政府對地方債務的接管,只是將問題推遲,而非解決。
地方債問題如今已經成為習近平政府面臨的最大政治和經濟挑戰之一。隨著地方政府舉債規模的擴大,金融風險的不斷積累,中國經濟的脆弱性日益顯現。而習近平在政治上不允許任何不同聲音的存在,使得他無法全面認識和應對這場危機。
杜文認為,習近平政權面臨的危機遠不止於經濟層面,這場危機更是中共專制統治模式的深層次體現。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和內外壓力的加劇,中南海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未來,如何化解這場危機,將決定中國經濟與政治的走向。而習近平能否從這場危機中全身而退,仍是個未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