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8月21日訊】中國山東一名市場監管執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提及「干垮一個企業太簡單」、「每年有5000萬元政績」錄音近日被瘋傳。中國亂收罰款嚴重,光是上半年中國全國非稅收收入就突破2萬億元。
「說句難聽的,扶持一個企業我真沒那本事,干垮一個企業太簡單了。抓住一點小問題,一放大這個企業就要完了,」中國媒體上游新聞近日根據獲取的涉事企業投訴材料報導,在案件調查處理過程中,山東成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張某在與企業溝通錄音還提到,「提供也好,不提供也罷,只要協商不好,一切都等於是作廢。」同時,該執法人員還提到,(今年)5000萬政績完成了2100(萬)了,還差2900(萬)。」
這段公然施壓企業的錄音曝光,引起輿論嘩然!新京報快評指出,這名執法者的「雷語」,也折射出某種現實的權力心態。其對應的潛台詞無非是,在企業面前,執法者有太多的「合法傷害權」。
中國獨立金融學者賀江兵接受本臺訪問時,引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10多年前的感嘆,指出一個部委的處長、科長,就能把納稅的企業給卡死。這在中國存在著普遍性,很多企業家都有感觸,山東市場監督部門說的是現實。「罰款那些部門沒有扶植企業的義務,扶植產業體系主要是在GDP考核的時代。現在已經不依業績考核官員,所以把企業罰死,也沒人會同情。」
山東居民張先生告訴本臺,現在中國地方政府失去土地財政來源,稅收大幅下降,為了養活公務員以及維持日常支出,唯有對民營企業下手。之前浙江山東等地企業,不堪稅務部門藉故處罰,甚至有些企業不得不停產。
「外貿盈利已成過去式,房地產臨近崩盤,央企是自己人,底層窮苦人弱勢群體已經榨干,豢養規模人數全世界最大最多的公務員、警察、輔警、檢察官、法官、監察官、大學教師、退休幹部需要的財政支出及預算,只能夠從民營企業出,」他說。
中國財經評論員胡華成發文點評,「信心比黃金重要」。尤其是在當前創業者信心偏弱的情況下,市場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會對企業影響較大。如果真的有企業在明目張膽違法,那麼該處理還是要處理的,只是希望對於那些可罰可不罰的企業能夠多一點包容。
中國退休教師顧老師對本臺表示,這些地方政府派的監管人員不是為了市場、經濟發展在管理,根本不懂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精神、契約精神,他們只顧著完成地方政府下達的壓力指標,在執行過程濫用職權、為所欲為。「監管本身存在著非常大的漏洞,社會缺乏對權力的制約,他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權力進行無法無天。」
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務院李強16日在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及,各級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優化執法方式,行政執法要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為根本目標,「對亂檢查、亂罰款等問題要及時制止和糾正,以良好營商環境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創新發展。」
中國上半年非稅收入逾2萬億
早在2023年中國國務院就盯上所謂的罰單亂象,但是罰單收入有增無減。據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非稅收入達到2.18萬億元。有網民諷刺地寫道,「把罰款收入寫的這麼清新脫俗」。網路還流傳著中國稅務單位高掛著標語,「凝心聚力抓收入,千方百計‘找’稅源」。
賀江兵分析,中國現在面臨外資企業及國內的民營企業都向外轉移,很多產業鏈的企業被打斷後也關門。中國財政部公布的稅收減少,地方政府就靠罰款,增加非稅收入。「地方的財政主要收入靠賣地,可是現在中國全國房價普遍性下跌。開發商又拿不起地,很多土地流拍,直接影響地方收入,只好去罰款並且下指標。」
第一財經社論指出,亂罰款是大問題,也是很令人頭痛的問題。一是亂罰款能輕易將一個企業置於死地。二是,對當事人來說,亂罰款屬於無妄之災。甚至有的地方將限制人身自由或威脅追究刑事責任作為催繳罰款的手段。文章提及,對於過緊日子,地方上應該刀刃向內,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而不是刀刃向外,在亂罰款上發力。
「這就是’竭澤而漁’,」顧老師說,政府不懂得好好培育企業,企業發展得好,稅收自然增加。中國還想方設法引進外資企業,但是另一頭卻出重手打壓企業,嚇得企業搬離、資金出逃,這只會危害經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