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不公已讓社會「火山」要爆發。(圖片來源:STR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7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共三中全會正在北京舉行,雖然官方表態要提振經濟,但體制不公已讓社會「火山」要爆發。經濟專家指出,習近平對「改革」的定義與外界不同,很可能繼續逆向改革。
中國官方公布經濟增長5%已無意義
延遲半年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5在北京召開,同天,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增速為5%。分析人士認為,這是要以貌似平穩的經濟成績為三中全會做宣傳,卻無法解釋許多外資仍在持續撤出中國的事實。
7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61683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660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3653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349646億元,增長4.6%。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計算方法,不變價格是指用同類產品某一基期年份的價格為固定的價格,來計算各年產品價值。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產品價格消除了價格變動因素,不同時期對比可以反映生產的發展速度。
2023年7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416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3068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331937億元,增長6.4%。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指出,按照上面兩組數據均以不變價格計算,實際上,2024年半年度GDP同比增長為4.0%,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可以說,沒有一項數據可以對的上,數據是一塌糊塗的,中國統計局數據兌水越來越無所顧忌了。
因此,中國官方公布經濟增速5%已無實質意義。
經濟專家分析中共三中全會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撰文給外界對本次三中全會的期待潑冷水,指一度備受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未能兌現其最大的承諾——讓市場在引導中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相反,習近平領導下的是一個日益由國家主導的體制。」
據美國之音7月16日報導,比利時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高級研究員、西班牙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這次三中全會面臨著「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在中國經濟多年表現不佳之後,是否會出臺措施來重振經濟?」
埃雷羅列舉了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八個關鍵問題:房地產停滯、地方政府財政緊張、通貨緊縮壓力、消費不振、人口老齡化、非製造業外國投資下行、養老金和醫療等社會保障成本增加,以及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未實現。
此外,中國還面臨青年失業率高企,特別是應屆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
埃雷羅對可能出臺的改革舉措持審慎態度。她預測:「任何措施都將是溫和漸進的,就像中藥一樣,而不會是休克療法。」
埃雷羅認為,中共政府可能採取的做法包括「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適度補助」以刺激消費、「減緩人口老齡化的結構性措施」、「投資准入的對外開放(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以吸引外資、「增加地方政府稅收如消費稅」以應對地方政府由於土地價格下降而面臨的財政枯竭、「延遲退休」和「縮減政府開支」以期實現財政平衡。
外界預計財稅體制改革是本次三中全會的重點,具體措施可能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所得由中央轉移至地方。習近平強調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研究員亞歷山大·戴維(Alexander Davey)表示,這預示著「過去為中國工業體系現代化和促進科技創新而投入大量資源和人力的那種改革將繼續下去。」
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凱祺(Michelle Lam)表示,中國第二季成長放緩幅度超乎預期。經濟在外需和供給側推動下步履蹣跚,而內需仍然非常低迷。在需求疲弱、供給面推動的背景下,通貨緊縮風險依然嚴峻。
林凱祺指出,中國整體政策立場仍是高度通貨緊縮。中國央行似乎決心設立債券殖利率下限並限制人民幣貶值,同時財政政策鼓勵去槓桿化。
最大的關注點是,中共領導層是否會做出明確的方向調整以培育更加平衡的經濟模式?還是加倍加大供給側推動力度?她坦言,目前人們對前者的期望不大。
林凱祺認為,如果中國在下半年不加大財政刺激力度,則有可能無法實現「兩會」訂下的GDP增長5%的目標,而且現在看起來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大。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經濟學家巴裡·諾頓(Barry Naughton)接受自由亞洲電臺專訪時指出,習近平對」改革「的定義和外界的期待不同,他想打造的是「以新質生產力來提高全生產要素的‘去美化’經濟體」,經濟增長並非他的主要考量。
諾頓指出,當習近平試圖執行其中一些改革政策時,他總是會經歷一些短期的經濟動盪,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每次遇到經濟動盪,他就會縮回去。所以,很明顯,從許多經濟學家稱之為「顯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的邏輯(注: 顯示性偏好是觀察消費者的行為理論,經濟學家認為觀察消費者不是看他們說想要購買什麼,而是他們實際上花錢買了什麼)來看習近平的改革。因此,在宏觀經濟的三個最基本領域看到了這一模式。
首先,是習近平給予股市更大的影響力,結果導致了一個荒謬的泡沫,然後破滅了,習近平於是就撤銷了這股市改革。
其次,是試圖在國際上開放資本賬戶,這導致了大規模的資本外流,特別是一些與政治權力相關的企業集團,它們把大量資金轉移出國,隨後政策被收緊。
最後,甚至最神秘的是財政改革方面,實際上,2013年的三中全會並沒有特別強調財政改革,因為人們認為這個改革已經被決定要執行,本來計畫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財政改革,第一階段是由技術幕僚來實施,但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從未實施。我們不清楚具體原因。因此,這三個與2013年經濟改革相關的重大失敗點都顯而易見。
社會「火山」要爆發 制度不公是主因
在中共三中全會召開以期重振經濟之際,有跡象顯示,持續低迷的經濟正在令民眾對國家經濟體制、貧富分化的看法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人們開始將生活的困境歸罪於機會和體制的不公。
在曾經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儘管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社會不公日益嚴重,但是以往的調查顯示,人們曾一直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穫,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勤奮和教育等等,制度不公並非最重要,這也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爆發大規模社會動盪,但是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人們對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看法開始發生近乎是180度的改變,而這或將孕育出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憤怒。
「火山」雖然還不太可能立即爆發,但已蒸發出「汩汩作響的氣泡」,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近的一份報告說。
CSIS的報告說,一項針對數千名中國公民的調查顯示,機會不平等、而非自己能力不足已經成為生活貧困的最大原因,而能發家致富的最大是家庭背景和後臺。
在2004年的同類調查中,人們認為受窮首先是因為能力有限,但在去年的調查中,大部分受訪者不再怪自己,而是認為「機會不平等」才是最大的原因。
不僅如此,其他幾項重要指標,其中包括個人努力、性格、經濟制度等都發生了幾乎是徹底變化。不公平的經濟制度在2004年時列在第八位,甚至不如性格因素,而在最新的調查中高居第二。
在2004年至2014年間進行的調查中,受訪者認為,成功的首要因素是能力、勤奮和良好的教育。而在2023年的調查中,這些個體因素分別下降到了第4、第5和第7位。在去年的調查中,致富第一要有關係,第二是生在富有家庭,上大學排在了第七位。
結果是,2023年的調查是20多年來第一次顯示,中國民眾對制度公平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