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金正恩、習近平 (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看中国2024年7月12日讯】(看中國記者王君綜合報導)11日是中國與朝鮮簽署《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63週年紀念日,然而中國與朝鮮官媒都未發布相關文章或者祝賀的消息,據韓國方面分析認為,平壤與北京冷處理似乎反映雙方在近期關係疏遠的情況。
根據《韓聯社》報導指出,朝鮮勞動黨媒體《勞動新聞》2019年到2023年期間,每年在《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簽署紀念日都會發布相關的報導,並強調朝鮮與中國關係友好之重要性,甚至在2021年更以頭版方式來發布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互相致賀電的訊息。
報導稱,中國於過去兩年也在《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當日發布文章,但63週年雙方官媒卻是靜悄悄的,則與過往2年形成相當鮮明的對比。雖然朝鮮與中國把2024年定是「朝中友好年」,來紀念建交75週年,可是兩國高層交流反倒減少了。
韓國分析指出,雙方冷處理或許正反映出彼此關係疏遠的狀況,北京方面考量到美中關係問題,而與朝鮮保持距離,主要因為朝鮮已經與俄國展開非法軍事合作,而平壤方面也因為北京刻意保持距離,以致心有不滿。
紐時:俄朝軍事結盟令北京頭痛
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並不想見到普京與金正恩更加緊密。儘管習近平宣稱與普京的關係並沒有界線,亦堅定支持朝鮮,也共同面對美國所主導的西方壓力,不過分析家多認為該項條約將會限縮北京在朝鮮及俄羅斯間的籌碼
美國國務院的前亞太助卿、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政策研究中心的副會長羅素(Daniel Russel)表示,普京拉攏金正恩,使得北京在朝鮮的影響力多了一個競爭者,而讓金正恩賺到,但習近平卻頭痛。這對於平壤當局非常重要,就算金正恩與普京的關係並非無上限,不過確實可以牽制北京。其實,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堪稱善於玩弄強權關係,目前金正恩亟欲降低朝鮮數十年來依賴中國的負資產,由目前的情形看來,朝鮮是大贏家,而中(共)國已是潛在輸家。
朝鮮與中國接壤,而讓北京無意見到朝鮮半島局勢和核態勢升高。在習近平上任初期並無意與金正恩發展關係,一直至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積極來為東北亞僵局解套,才於川金會面前與金正恩碰面。
此外,俄羅斯與朝鮮密切互動,也使得中國傾向修復和穩定與韓國之間的關係。在普金會的同時,中國軍事和外交官員於首爾與韓國官員會面,中方也想拉住韓國和美國之間的軍事合作。
朝俄「聯盟等級」金正恩與普京不同調?
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6月20日,朝鮮中央通信社公布條約全文,其中還提及核能、太空探索、糧食和能源安全上的合作。
根據韓聯社報導,該條約內容寫道,若兩國其中一方因為個別或者數個國家的武裝侵略,而處在戰爭局勢時,則另一方應該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且按照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和俄羅斯聯邦法律,立刻動用其擁有的一切手段來提供軍事及其他援助。
聯合國憲章的第51條規定,如果遭受到武力攻擊時,所有的聯合國會員國有行使單獨和集體自衛之自然權利。
在峰會結束之後,金正恩宣布朝鮮與俄國的關係升級到了「聯盟等級」。不過普京並沒有直接將此段關係定義為聯盟。
至於此類條約是否可視為一個共同防禦條約,各界意見仍有分歧。
據《紐約時報》分析稱,由於朝鮮半島善於玩弄強權關係,使得中(共)國恐怕是俄朝發展軍事同盟的最大輸家。
傳金正恩將派2萬兵援俄?
朝俄雙方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以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對此,外界普遍認為,普京的行動是在向朝鮮請求軍事武器和人員等援助。近期有消息披露,朝鮮打算派遣2萬名士兵赴烏克蘭戰場,以幫助俄羅斯繼續侵略烏克蘭的戰爭。
推主「亞洲金融 Asia Finance」於X(前推特)聲稱,金正恩為了要賺取1.15億美元外匯,決定將派遣4個戰鬥工兵旅,總計2萬名士兵至烏克蘭戰場,以協助俄軍進行建設戰場前線的防護建築。
「亞洲金融 Asia Finance」表示,若消息屬實,亦即代表朝鮮正式介入俄烏兩國戰爭,且實際派出兵力進行軍事行動。然而,「亞洲金融Asia Finance」稱,如果這些朝鮮的士兵能夠在戰場上存活下來,平均每人可以獲得5750美元的工資,瞬間就會成為朝鮮國內的「高薪人士」。
許多網友回應說,不論這些朝鮮的士兵能否自戰場上活下來,但都不可能拿到這5,750美元;另有網友諷刺稱說這些朝鮮士兵皆是窮人家的孩子,最終卻只能成為統治者的「犧牲品」。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