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泰斗余英時對臺灣的忠告(組圖)

作者:穆蘭 發表:2024-06-23 13: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4個留言 特大

余英時 史學家
圖為余英時生前在美國居處前留影。(圖片來源:中央社/允晨文化提供)

這是著名史學家余英時少年時親身經歷的一件悲傷的慘事,晚年回想起來,依舊讓他心緒難平:「一個夜裡把他從家中抓了出來,用刀在他的咽喉上戳了幾個洞,他就死在家門外面的水井旁邊。我清晨聞訊趕去看他,他的屍體還在原處未動。」(《余英時回憶錄》)余英時小時候究竟經歷了甚麼令人難以想像的事件?為何他誓言絕不踏入中國一步?作為一位學貫東西的史學泰斗,余英時認為臺灣民主的最大缺陷又是甚麼呢?

兒時的血色記憶

余英時,1930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原籍安徽潛山。他是國學大師錢穆的得意門生,赴美國後,又師從漢學家楊聯陞教授,並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6年,他榮獲被稱為「人文諾貝爾獎」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得東方「諾貝爾」唐獎漢學獎;他曾任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榮譽教授,並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第五任院長。在西方學界,他被推崇為21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

余英時的故鄉在安徽省潛山縣官莊鄉金城村。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父親余協中把7歲的他送回潛山老家。

潛山縣官莊鄉坐落於群山環抱之中,用余英時的話說,就是一個「典型的窮鄉僻壤」,人們過著傳統且原始的農村生活,與世隔絕。雖然沒有任何現代化的設備,連電燈和自來水都沒有,但人與人之間和樂融融,鄉親們心思單純,即使發生衝突,只需由鄉紳或家族長老出面調解,從不需向官府訟告。余英時說,他在鄉間從未見過有地主凶惡討租或欺壓佃農的事情。

對於從城市回到農村的小英時來說,每天都是愉快的。他跟著二伯父余立中,在這個小山村裡度過9年無憂無慮的時光:「我曾在河邊和山上度過無數的下午和黃昏。有時候躺在濃綠覆罩下的後山草地之上,聽鳥語蟬鳴,渾然忘我,和天地萬物打成了一片。」

余英時初回鄉裡時,經常聽到鄉親們講述中共軍隊「新四軍」在潛山地區殘忍屠殺鄉民的「215事件」。這使得年幼的英時心中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根據余英時在回憶錄中的記述,這支武裝部隊從一開始就以「紅軍」的旗號在官莊一帶殘殺百姓,直到1938年被正式編入「新四軍」的第四支隊,以綁票殺人而臭名昭著。而其中最殘暴、規模也最大的一次屠殺事件發生在1935年2月15日,即鄉人所謂的「215事件」。

在這次事件中,「新四軍」派出數百名槍兵到附近鄉村進行綁票,一共綁架了300多人,並逼迫他們繳納10萬銀元的贖金。結果勒索不成,就將300多名鄉民集體屠殺了。只有一兩個年紀較小的僥倖逃脫,將屠殺的真相傳了出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