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書法代表作之一〈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別號癸巳人、希維居士、關西老農等。華州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官員,為唐末門下侍郎楊涉之子。累官至太子少師、太子太保等,世稱「楊少師」。善書畫,工詩文,與顏真卿並稱「顏楊」,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關鍵人物。
生性耿介 五代時期唯一書法家
楊凝式出身顯赫,自幼聰慧。為隋朝越國公楊素的後代,父祖輩皆是唐代重臣。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進士,官秘書郎。
父親楊涉是當時宰相。朱溫在汴梁(今河南開封)稱帝,欲篡唐自立,楊涉接下將傳國玉璽送交朱溫的任務。楊凝式極力勸阻:「父親身為宰相,國家卻走到此地步,您不能說沒有一點過錯。如今為了保全富貴,還要把國璽交給逆臣,千年之後世人如何評斷您?您還是推辭了吧!」
楊涉聞言大驚:「你會滅了我們家族啊!」當時朱溫經常派人暗中打探群臣的言論,許多人因此遭難。楊凝式也深怕此番諫言遭人竊聽密報,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但苦無對策,只好任性狂放,佯裝痴癲以避禍,時人稱之為「楊風子(瘋子)」。
五代戰亂頻仍,朝代更迭。生性耿介的楊凝式雖歷仕後梁、唐、晉、漢、周五代,卻消極以待,屢次因心疾辭官,或授閒散官職。雖然不熱衷於官場,但楊凝式對書法卻極為喜愛,是五代時期唯一一位書法大家。
楊凝式上承顏柳 下啟「宋四家」
唐末、五代到北宋初期,局勢動盪、戰禍不斷。中國書法發展史大約有兩百多年的時間都呈現出衰微之勢。除了沿襲自唐德宗時翰林院書家的院體書法之外,就是承襲了張旭、懷素的狂草書法。前者因華而不實、缺乏筆力被評為俗調,後者也流於表演性質、過度表現而乏善可陳。
所幸還有楊凝式的出現,為此時期填補空白。楊凝式初學歐陽詢、顏真卿楷書,再學王羲之、王獻之等人行書,尤工行草。用筆雄強奔放,結體、布白自成風格。行書風格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他繼承唐法,又開啟宋人書法對「意」的追求。上承顏、柳,下啟「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影響北宋書壇甚鉅。黃庭堅認為:「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百年。」清人李瑞清稱其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
「天下第五行書」〈韭花帖〉
清三希堂法帖 冊 五代楊凝式書〈韭花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楊凝式的書法代表作有〈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法〉、〈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等。其中,〈韭花帖〉風格淡雅,字形精妙,布白疏朗,被讚譽為「天下第五行書」。全文僅有7行,共63字。內容記載的是晝寢乍起,飢餓難耐時,以朋友饋贈的一盤美味韭花,配著肥嫩的羊肉果腹,品嘗美味佳餚,答謝友人的美意。雖是家常小事,卻透露出亂世中知足感恩的心境,且成為皇家珍藏的墨寶。
〈韭花帖〉的用筆、章法雖不同於王羲之〈蘭亭集序〉,卻深得其筆意和神韻。黃庭堅盛讚:「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韭花帖〉在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留有大片空白,看似簡單自然卻十分險絕精緻,雅逸風流,平中寓奇,令人叫絕。章法間隙疏闊的特色,給予清代董其昌很大的啓發和影響。
性喜題壁 與吳道子並稱「洛中二絕」
楊凝式非常喜歡題壁。他在洛陽的時候,經常至寺院、道觀遊覽。洛陽一帶兩百多間寺院、道觀的牆上都有他的題字,僧人、道士皆視若珍寶,遊客亦讚賞有加。
還沒有楊凝式墨寶的寺院或道觀會設法讓他題壁。方法是先粉飾牆壁,再擺放好筆墨,專門等著楊凝式來題詠。當楊凝式看見光潔可愛的牆壁,每每忍不住席地而坐,目不轉睛看著空白的牆壁。興致一起,提筆一面吟詠,一面揮灑,總要把所有的牆壁都寫滿才過癮,而且一點兒也不覺疲憊。在眾多題壁詩句中,有一句「院似禪心靜,花如覺性圓」,被《舊五代史》評價為:清寧秀麗,令人欣喜。
黃庭堅至洛陽遍觀楊凝式題壁書跡,讚歎不已,稱無一不造微入妙。將他的書法和唐代吳道子的畫相提並論,讚譽為「洛中二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