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二十八星宿硯。硯臺背面雕刻的石柱,排列成二十八星宿形狀。(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硯臺是文房四寶之一,常伴文人左右。作為文人書齋朝夕相處的文具,硯臺在文房四寶中的地位尤為特殊。
除了磨墨寫字,古人也常把座右銘鐫刻在硯臺上,稱之為硯銘,並以其自勉。這些融文學、書法、篆刻於一體的硯銘,不僅是深具藝術價值的珍品,也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精神。
藝術珍品
一個好的硯臺不僅需有上等的材質,質感、光澤、紋路、造形等也是鑑賞的重點,宋代的「端、歙、澄泥、洮河」四大名硯便是因具備了良好的外型、色澤和質感等條件而名聞遐邇的。
除了具有上好的材質與優美的造形,硯臺上所題的硯銘也能增添其價值。硯銘,是可刻在硯底、硯頭、硯蓋、硯身四側,或其他空餘地方的一種不拘形式的文體。
好的硯銘不僅僅是簡單的將字鐫刻上去,還要刻出書法的韻味來。古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文字形態多樣,有的方正嚴整,有的遒勁渾厚,有的清雅娟秀,各具特色,若能依不同的硯形來推敲、設計硯銘的文字內涵、書法字體,方能算是集文學、書法、美術於一體的藝術瑰寶。
抒懷言志
古代文人墨客的硯銘豐富多彩,各具其趣,不僅深具藝術價值,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格涵養。
宋代文學家蘇軾喜歡藏硯,也常撰寫硯銘。有一次,蘇軾的長子邁即將外出做官,蘇軾送他一只硯,並刻上〈邁硯銘〉,以示為官之道:「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意思是,在硯邊用筆時,若是在學習,就要像渴時喝水一樣迫切;若是在官場上求升遷,就要謹慎;若是治理財務,就要多施予;若是在處理刑事案件,就要從寬,不可輕易處以極刑。從此銘中可看出蘇軾寬容大度的人生觀。
明代趙南星有一方「東方未明硯」,其硯銘也常為世人所稱頌。趙南星為明末名臣,他冒死疏劾權奸魏忠賢,臨行前,他在自己收藏的一方硯上題銘,曰:「殘月熒熒,太白炎炎,雞三號,更五點。此時拜疏擊大閹。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貶。」此銘表達了趙南星視死如歸的正氣,雖彈劾未成,但卻流芳萬世。
硯之貴在於有銘,有銘才有文化、有傳承。硯銘雖僅寥寥數語,內容卻蘊含藏硯者的人生境界,不僅可啟迪人心,也值得後人學習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