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加入北約給臺灣的啟示(圖)

作者:狄賽爾 發表:2024-03-11 03: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臺灣
2024年1月31日,臺灣軍演(圖片來源: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3月11日訊】瑞典日前在美國華盛頓完成入盟程序,正式成為北約第32個成員國,瑞典總理烏爾夫.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在華府的入會批准儀式上表示「瑞典現在拋棄了200年的中立和軍事不結盟政策」。瑞典原本19世紀以來長期維持不加入軍事同盟的軍事中立政策,即便在歐陸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未放棄此一立場,在二戰瑞典未加入盟軍也未加入軸心國陣營,可是俄羅斯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瑞典政府同一年即決定放棄過去不在軍事上結盟的傳統,申請加入北約。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無疑是全世界當前最強大的軍事同盟,截至2023年止,北約全體會員總兵力達336萬人、總體軍事預算達1.26兆美元,宗旨是保護所有成員國的安全提供集體防衛,也就是「攻擊一個成員視同對全體成員的攻擊」原則,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穩定與和平。1949年4月4日美國及盟國在華府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美國當時的總統杜魯門表示,成立北約的目的是「建立抵禦侵略的盾牌」。

瑞典選擇加入北約的理由

瑞典加入北約最主要理由是提升自身軍事能力:瑞典可獲得北約最先進的軍事科技,並參與北約聯合軍事演習及行動,有助於加強瑞典的軍事能力並提高其應對安全威脅的能力。

加入北約將向俄國發出明確的訊息,即瑞典致力於自身防禦並準備保衛自己免受侵略,加上北約的集體防衛機制,可有效嚇阻潛在的侵略者並降低衝突或發生危機的風險。

中國對鄰國所構成的潛在威脅

日前中國召開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在中國政府提出的工作報告,中國2024年軍費將增長7.2%,等於是連續25年增長,軍事支出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高國家。中國在軍事上的崛起,加劇印太地區緊張局勢,從2010年到2019年,印太地區的國防開支增加了50%,中國甚至增加了80%,2021年中國的軍費開支約為2,859億美元,2022年,中國軍費開支增加至大約2,920億美元。最引起國際矚目無疑是中國長期在南海的爭議島嶼及環礁上建立軍事基礎設施,以擴大海軍實力,以及對臺灣日益頻繁的軍事威嚇,早已引發美國、和日本等大國的警覺,擔心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活動對其安全和利益構成威脅,促使周遭國家紛紛擴軍,以抗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此外,中國先對新疆維吾爾族和突厥裔穆斯林實施高壓統治,再透過香港國安法削弱香港居民的自由及權利,違背國際承諾,中國對自由民主臺灣的態度是觀察中國野心的關鍵指標,印太地區理念相近國家應借鏡北約。

中國近年在南海屢次與亞洲鄰國爆發衝突的行為,逐漸挑戰冷戰後美國在印太地區所建立的安全架構,不免令人連想到近半世紀前美國與當年蘇聯的對決,美國在冷戰期間仰賴廣泛的軍事結盟體系,有效圍堵蘇聯及其共產陣營盟國的擴張,其中又以北美與西歐等西方國家於1949年成立的北約成效最佳,靠西方國家較強大的綜合國力,最後蘇聯於1991年瓦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避免與蘇聯爆發直接軍事衝突的情況下贏得冷戰,可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

臺灣有俄烏戰爭的前車之鑒,就是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唯有展現抵禦外侮的強大決心,國際社會才會伸出援手協助。(美聯社)

亞洲版「小北約」

所謂「亞洲北約」的概念是指在亞太地區建立類似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軍事同盟體系的構想,倘有朝一日成真,不僅將徹底改變亞太地區的外交安全環境,也將大為降低台海爆發衝突之可能性。這項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亞洲國家之間的安全合作,以應對共同的安全挑戰,呼籲印太地區理念相同的國家之間加強安全合作,透過加強區域安全、阻止軍事侵略行為及維護該地區的國際準則和基於規則的秩序,以根本解決領土爭端、維護區域穩定及遏阻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

1950年代爆發韓戰,讓冷戰在亞洲變成熱戰,美國曾嘗試在亞洲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與歐洲的北約相同,如果會員國遭逢武裝攻擊,各成員國將共同防衛,可是東南亞條約組織已經於1977年解散,亞洲北約的第一個嘗試宣告失敗。隨著中國崛起對印太區域安全構成新潛在威脅,有機會再度嘗試建立軍事安全架構維護印太區域平衡。

擋住中國、留住美國及撐住臺灣

北約首任秘書長伊斯梅(Hastings Ismay)曾說北約的目標是要「擋住俄國、留住美國及壓住德國」(Keep the Russians out,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指出北約在維護歐洲安全的目標是要遏阻蘇聯的軍事擴張、確保美國在二戰後繼續在西歐駐軍提供傳統及核武軍事保障,以及擔保德國軍國主義不會復甦,德國在聯盟體系內無法再度對歐洲鄰國構成軍事威脅。

如今,中國嚴然成為印太區域安全最大軍事安全威脅,所以才要「擋住中國」,阻擋中國破壞既有國際秩序,危害區域和平;「留住美國」是要確保美國為本身及區域內國家的安全利益,讓美國未來持續將軍事安全重心擺在亞洲;「撐住臺灣」,因為臺灣儼然成為冷戰期間的「柏林」,臺灣的台積電分別在美國、德國及日本建廠,分別在全球最大、第三大及第四大經濟體展開布局,一方面讓臺灣供應鏈韌性向上提升,另一方面強化臺灣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的連結,讓臺灣在國際政治版圖上擁有一席之地。

印太地區在軍事安全、經貿及氣候變遷等議題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區,軍事支出成長率佔全球3成、擁有全世界6成人口,佔全球GDP近六成及全球經濟成長2/3,碳排放量佔全球一半以上,同時印太地區因為中國及印度等強權的崛起、難民問題、恐怖組織活動均對區域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亞洲北約」漫漫長路

印太地區潛在成員國之間多半擁有不同的安全優先事項、歷史仇恨、對激怒中國的擔憂以及該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即便美國在印太地區最堅實的軍事盟國如韓國與日本,直到近年才在韓國總統尹錫悅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共同努力下,才將陷入停頓的韓日關係重新導向合作,一同面對來自中國及朝鮮等安全威脅。儘管所謂「亞洲北約」的概念目前仍停留在理論,距離具體實踐仍有很大差距,可是亞洲國家之間更密切安全合作的討論確實在進行。

所謂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簡稱Quad)俗稱亞洲版小北約,系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討論印太地區廣泛安全議題,引發未來擴大該論壇範圍,甚至將歐洲夥伴納入其中的可能性,儘管歐洲國家之能力和關注議題與美、日、澳及印度存在差異,惟身為全球前幾大經濟體,擁有在政治、經濟和安全議題上參與,此平臺與印太各國談合作及發揮作用的潛力。

就短期而言,儘管實踐「亞洲小北約」還有許多障礙待克服,可是隨著西方各國加深在印太地區尋求安全夥伴,透過軍事合作和建立更緊密的國防夥伴關係,促成印太地區建立越來越完善的安全架構,可望加強歐美與印太地區國家雙邊和多邊關係,有助於實現印太地區更廣泛的安全目標,也進而確保民主自由臺灣的安全。

有鑒於此,在印太地區缺乏類似北約的軍事同盟體系的前提下,臺灣必須持續強化國防、提升自主防禦能力,目的是建立強大盾牌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免於遭受戰爭的危險。如同前述,瑞典放棄過去200年的國防安全自主,選擇加入北約,原因是要借由北約提升自身軍事能力及軍事嚇阻能力。臺灣盡力獲得先進的軍事科技,提高應對安全威脅的能力,藉此發出明確的訊息,即臺灣致力於自身防禦並準備保衛自己免受侵略,以達嚇阻潛在的侵略者並降低軍事風險之效。

臺灣有俄烏戰爭的前車之鑒,就是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唯有展現抵禦外侮的強大決心,國際社會才會伸出援手協助。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