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微的身體內能發出磅礡的巨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緬甸有一種學名為「Danionella cerebrum」的鯉科魚類,棲息地位在緬甸中部的勃固山脈(Bago Yoma),這座由丘陵、高地與低海拔山嶺組成的山脈被視為勃固河和錫當河的發源地,牠生活在山脈南坡與東坡的低海拔溪流中,另外在仰光省赫毛比(Hmawbi)鎮的灌溉渠也有牠的身影。之前由於棲息地與外觀十分類似的原因,這種魚類被另一種被稱為「Danionella translucida」的魚類,兩者都是幾乎身體透明的奇特小魚。
這種小魚即使進入成年階段,牠的身長也不過介於1到1.35公分,最小的尺寸甚至小於前面提及的Danionella translucida,比牠的1.1公分還要短小。在這樣微小的身軀中,小魚的腦體積僅有0.06公分,是目前為止已知最小的成年脊椎動物大腦。由於牠極為小的體型、相當豐富的行為模式,加上一直持續到成年期的光學半透明性,讓牠成為科學家的研究目標,學者認為牠在單細胞分辨率的成年脊椎動物中,在非侵入性全腦體內成像分析上擁有巨大的前景。
不符比例的巨響
Danionella cerebrum除了微小的身體與透明的身體特徵外,牠還有一種相當奇特的能力,讓牠成為學者研究的項目之一。據悉,牠能夠藉由肌肉拉緊軟骨,發出一種能夠超過140分貝的巨大聲音,比現存體型最巨大的陸生生物大象的125分貝象鼻聲更大聲。這項能力以撞擊魚鰾釋放,被認為能夠用在物種內的交流,其中聲音最大的雄性能夠有效抑制其他雄性的聲音。
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注意到Danionella cerebrum的存在,他們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的主要作者維瑞蒂·庫克(Verity Cook)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聲音會隨著距離拉長而遞減,在距離牠一個身長的位置能測到140分貝的數值,到了1公尺以後會減弱到108分貝的級距。不過即使是衰弱後的分貝也不容小覷,在營建工地的分貝數借於80至110分貝之間,要造成聽力損失的分貝也僅要90分貝就可能造成這樣的損傷。其中一名研究人員拉爾夫·布里茨(Ralf Britz)表示,這種小魚發出的聲音與人類待在距離100公尺的位置感受飛機起飛的音量相當,以這麼小型的魚類來說相當不尋常。儘管牠並非唯一能夠發出巨響的小型生物,但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牠在魚類中幾乎獨有的發聲方式。
這次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利用高速攝影與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進行觀察,並且分析這種小魚的基因資訊後,他們發現只有雄性會發出聲音,與牠們雄性特有的發聲裝置有關。發出聲音的結構包含了抗疲勞的肌肉、構造特殊的肋骨,加上能夠如同打鼓般震動的軟骨,在牠們微型的身體內,通過肌肉不停收縮拉動肋骨,連帶使軟骨撞擊充滿氣體的魚鰾,最終發出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巨大聲響。牠們能夠變化不同的肌肉收縮模式,產生兩種不同頻率的衝擊,一種是左右兩側的魚鰾與肌肉收縮交互反應,另一種則是單一一邊進行,後者的撞擊頻率較低,並且沒有其他魚類能夠達成僅用單邊肌肉達到一樣的發聲行為。
為甚麼如此嬌小的魚類會擁有這樣的能力呢?學者認為牠們棲息的水域往往相當混濁,因此在視覺遭受影響的情況下,牠們需要透過聲音的傳遞才能互相交流,並形成獨特的競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