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廠(圖片來源: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2月24日訊】華盛頓——中國造船廠2023年生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商業用船。有分析說,中國造船廠持續擴大規模,有助於其為持久戰做準備,在戰時加速生產和替換損失。蘭德公司國防專家馬丁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擴大造船確實為持久戰帶來優勢,但不會帶來決定性影響,而且從軍艦表現上看來,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中國工信部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造船業2023年承接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新訂單,全球一半以上的商業用船來自中國。
《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份報導指出,中國造船廠在獲得全球足量訂單後規模擴大,一旦發生持久戰,中國造船廠將能達到戰時生產速度,加速生產和替換損失船隻,美國則很難做到。
美國的造船工業過去幾十年來持續大幅萎縮,原因包括全球化工業轉移和國內政策變化等因素。
蘭德公司國家安全供應鏈研究所所長布拉德利.馬丁(Bradley Martin)對美國之音說,中國造船廠規模擴大確實會為持久戰帶來優勢,但不會對戰事帶來決定性影響。
馬丁說:「中國生產航運船隻的能力很可能會使其在持久戰中維持自身的能力更加樂觀。如果是一場長期戰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東西都需要更換,那麼能夠替換船運工具就是一個優勢。」
馬丁表示,他不認為美國在替換損失上有能力以合理速度執行,但就軍艦損失而言,製造一艘軍艦需要幾年時間,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只是美國需要的建造時間可能會更長。
他說:「如果發生某種衝突,我不確定是否有任何國家能夠製造足夠的船舶來彌補損失,即使是像中國這樣非常有能力的造船國也是如此。」
「我認為美國擁有使用其他國家已經建立的航運的能力,這並不一定是一個糟糕的假設。在其他地方建造船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費用和資本集中等問題。我不認為在發生戰爭時這會變成嚴重的問題,但有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弱點,」他說。
美中造船業差距是全球化的必然
美國在二戰期間有50多家造船廠,可以建造或修理長度超過500英尺的船隻,如今剩下不到20個造船廠,當中軍用造船廠僅有四座,海軍艦隊的大量維修必須依賴民間商業船廠。中國75家大型造船廠中,有20家可以支援海軍建造軍艦。
美國政府問責局此前警告說,私人承包商和美國海軍造船廠已經難以按時完成必須的保養維護任務。馬丁說,美國造船廠面臨缺乏技術工人和成本過高的難題。
他說:「主要原因與勞動力的可用性有關,也就是船上工作所需的勞動力類型。這對現有造船廠來說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因素是,商業造船業離開美國,與許多製造業的原因相同,監管起來很困難。建造船舶的地點相對有限。」
馬丁說,由於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美國造船業和鋼鐵及採礦業沒落一樣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不會輕易逆轉。
獨立時評人王劍表示,美國製造業工人已經轉型,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鋼鐵行業發展是造船業得以擴大的原因。
王劍說:「造船業的特點是勞動密集,這個行業對中國來說有優勢,因為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鋼鐵行業,然後有最多的產業工人。其他還包括土地和周邊整個產業鏈的完整。」
王劍說:「美國不需要保留它的造船業,因為美國沒有這麼多的工人,也沒有這麼多需求。造船與航運有關,中國航運越來越大的原因是它不斷在出口,出口需要運輸,最大的運輸就是船隊,靠海運最便宜也最快。美國是進口,所以造船業慢慢被淘汰,這是產業發展的過程。」
商船與軍艦共用資源無可避免
有衛星圖像顯示,中國主要造船廠的軍事和民用運營之間存在直接資源共享。大型造船廠既製造商業用船,也為中國海軍製造軍艦。
馬丁說,外國公司與中國造船廠簽訂合約,後果是間接支持了中國軍方的艦船建造,這是無可避免的。
他說:「我認為與中國商業造船公司開展業務,毫無疑問會導致技術和資源轉移到有能力製造軍品、與軍用造船有關係的公司。話雖如此,我不知道是否有太多其他選擇。如果臺灣的一家公司想要在中國與製造船舶的人做生意,最終將支持中國軍方,這可能是間接的,但仍然是實質性的。」
王劍表示,中國的造船廠大多同時建造商用船和軍艦,兩者難以區隔。只有這類大型公司能提供價格優勢,對外國公司來說,最終這成為政治選擇。
「只有這種大型的企業在做這些軍事上是有優勢的。它可以提供比較低的價格,因為它有資源共享的部分。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政治上的選擇。你願意用便宜的還是稍微貴一點的,貴一點政治風險就小一點,便宜一點就會有一定的政治風險。」
王劍說,一個國家造船業的發展必然有助於軍艦製造。二戰時期美國造船業發達,在打仗過程中持續生產,最後贏得了勝利。然而軍艦製造有一定的特殊性,造船只是基礎,武器裝備才能決定軍艦發達與否。中國確實有造船這個平臺的優勢,但不意味它的軍工企業有能力製造先進裝備。
美國為長期戰爭做好準備了嗎?
王劍說,美國的彈藥武器工廠顯然也還沒有做好可能開戰的準備。過去十幾年,西方國家已經習慣了減少軍費開支、軍隊維持度和武器彈藥儲備,軍工企業維持較低的運作,整個國家為軍事付出的成本比較低,以維持經濟繁榮。俄烏戰爭讓大家意識到,許多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本身不足。
王劍說:「現在的問題是軍工企業不肯擴大生產,原因是錢投進去,仗打完了,又不要武器設備了,投資收不回來。所以現在西方國家在支援烏克蘭的過程中發現,整個西方還沒有動員起來。」
王劍說,動員意味著要說服選民多交稅,沒有那麼容易。目前解放軍還沒有對美國造成直接威脅,「只是在台海耀武揚威」,要取得共識更加困難。但一旦西方國家取得共識真地動員,西方馬上生產大量武器裝備的產業能力是獨裁政權無法想像的。
馬丁說,過去幾年,美國重點關注與盟友和夥伴國家的良好關係,但的確還能為戰爭需求做更多準備,儘管短期來說會是困難的。
馬丁說:「我必須非常直率地說,我認為美國的工業基礎不足以應對長期戰爭。這不意味著無法做好準備。我認為確實需要注意更好地激勵工廠等留在這裡,並為戰爭中可能出現的需求類型做好準備,」他說。
王劍表示,雖然美國的商業造船已經淘汰得差不多了,但軍艦製造完全不受影響,仍然保留軍用造船廠,因為美國知道未來還需要大量軍艦,只是還沒有全面開工建設而已。
王劍說:「從西方的角度來說,西方有成熟的產業和運作機制,他更多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選擇問題。中國的問題是,中國不是選擇問題,中國是能力問題,他做不到。對西方來說只是政治選擇,領導人能夠說服人民做槍炮,只要拿到預算,這件事很快會發生。」
質比量重要美中兩國差距尚遠
中國海軍持續擴建艦艇規模,目前中國擁有370艘戰艦,預計2030年擴充到435艘。美國海軍擁有292艘戰艦,未來幾年規模預計維持不變。
馬丁表示,比起戰艦數目,戰艦的質量更重要。有更多戰艦不代表力量更強大。
他說:「儘管美國的商業造船業地位有所下降,但美國海軍仍然是一支非常有能力的力量。我想我還要警告的一件事是,這些數字當然很重要,而且這些數字與船艦出現在很多不同地方的能力有關。然而,船舶本身的數量並不一定令人擔憂。」
王劍表示,美國海軍進入迭代期,舊軍艦退役,新軍艦尚未到位,因此艦艇排水量比中國少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每年投入大量軍費,軍事實力和造船業發展不斷上升以建造更多的軍艦,但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大國,其海軍實力和美國還是相差非常遙遠。
王劍說:「海軍從水兵開始培養一個艦長需要二十年時間,我不大相信二十年前,中國的解放軍就已經開始培養這麼多軍艦的艦長。海軍需要時間成長和非常大量的投入,所以解放軍建那麼多的軍艦,它能形成多少戰鬥力?這是一個疑問。」
馬丁認為美國海軍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相對於艦船數目來說,美國對艦船的使用需求太大,從任務規模看來,艦船確實不夠,許多艦船被過度使用,這將加速損耗,為戰爭的準備工作也會出現問題,因為有限的船隻被用來滿足太多要求。
馬丁說:「我並不擔心中國擁有更多船隻。然而,考慮到美國海軍履行其全球承諾的能力不斷下降,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擔心的事情。」
馬丁說,從武器、作戰系統和電子設備來看,中國海軍很有能力。雖然中國海軍無法在各個方面與美軍匹敵,但它確實提出了一個可信的挑戰,
「我認為當我們考慮損害控制、承受戰鬥損害的能力和整體質量等因素時,美國海軍可能仍然具有優勢。但因為過度使用現有的艦艇,可能會失去一些優勢。我認為中國可能不像美國那樣擔心要船舶的使用壽命達到30-35年,」他說。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