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日不曬根 口不吞陽」啥意思?(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不曬根,口不吞陽。」是一句關於房屋建築的俗語,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其中曬根和吞陽到底有什麼涵義呢?
日不曬根
「日不曬根」這句話說得其實是指古代人在房屋建築上的講究,日指的是太陽,而根說的是牆根,所以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太陽不要照到牆根。
對於這樣的觀點,可能很多人都會存有疑惑,有陽光不是看起來房屋更通透嗎?其實任何事都要把握適度的原則,不然將會物極必反。一家人在屋簷下生活,適當的陽光能讓人們心情愉悅,有利於身心健康。
但是若整個房子都處於太陽的照射之下,沒有一絲陰涼,那人們將會感覺到燥熱,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那更是成為生活的困擾,一家人都不得安寧,所以人們在建房的時候就格外重視日不曬根。
此外,因為古人受風水學的影響,認為平常所居住的房屋以及所在的土地上,蘊含著一定的氣運,而這種氣運必須要去維持,如果不這樣做,那氣運一散便會家破人亡,而這氣運又分陰陽兩面,相互平衡。
雖然屋內的採光固然重要,但是不可以讓太陽過多的照到屋內,尤其是照到屋內的內牆根,這會致使氣運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從而影響整個家庭未來的發展和和諧。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太陽光如果照滿整個屋內的話,會將所有的氣運照散,同時也會影響家庭中每個人的運勢。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那麼房屋中窗戶的安放位置和大小顯的極為重要,最主要的是不能將窗戶建的太高太大,否則一旦朝向太陽,那整個屋子都會被太陽光照滿,
口不吞陽
口是指門口,吞陽是指門的尺寸不能太大,否則還沒等出門,整個陽光就已經從門口照進來,所以簡單來講,就是在建造屋門的時候採用的原則和窗戶是一樣的,既不能過高尺寸,也不能過大。
這主要還適合古人習俗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古代因為人們生活比較貧窮,房屋自然也不會建得太大,可屋中不僅要居住活人,還要供奉逝去的先祖,所以很多地方會有把祠堂建在堂前的傳統,而這個位置正好正對門口。
所以門口怎樣去安置也就有了很多講究,如果照進來的陽光太少會影響整個室內的亮度,時間長了,陰暗的環境會滋生黴菌,更會使房屋的房樑受到潮氣的腐蝕,可要是照進來的陽光太多的話又會衝撞到先輩的靈牌,這無疑是對先人極大的冒犯和不尊重。
此外,大堂也本是一個家中最重要的社交場合,人們常常會在這來款待親朋好友,但若是太陽直射進來,晃人眼睛那將無法交談,甚至因此有礙事業的發展。因為一扇門而導致生活不順,那將是得不所償的。
在建築的過程中要考慮實際的需求,切不可過猶不及,覺得陽光很好,就讓全家暴露於太陽之下,那樣只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過現在基本上重視這種傳統已經極少了,怎樣建設自己的居住環境已經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喜好,畢竟如今的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無論是在建築領域還是在其他方面的領域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人們已經不需要再通過這些俗語去進行生產生活。
而在「日不曬根,口不吞陽。」這句話中不僅能看到老一輩人的房屋理念,還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在社會上立足,任何事情都講究過猶不及,不及是錯,但過也會導致禍亂,唯有把握好分寸,理清自己的內心所需,才是真正的舒適與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