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亨利‧戴維‧梭羅
瓦爾登湖的秀麗風光。
當今的年輕人中盛行「內卷」、「躺平」等流行語,人們在各方巨大的生存壓力下開始疲於競爭,有的陷入憂鬱孤獨,有的關注小我和自我的舒適。在百年前的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在一種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中領悟到了宇宙「更高級的秩序」,獲得了置身於天堂般的高峰體驗,「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梭羅因此勸慰疲憊的眾多心靈說:「有時間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才是真正的休閒。」成為經典名言。為甚麼中國人認為梭羅是西方的陶淵明?梭羅的體驗對今天迷惘的人群是一條有意義的出路嗎?
距今約180年前的1845年,有一位28歲的美國年輕人,手持一把斧子,獨自來到波士頓附近一片人跡罕至的森林原野。說起來,他是當時新聞界的一位無名小編,勤奮爬格,文章卻無人賞識;他也嘗試過很多職業來餬口:手工藝人、小學教師、工人、園丁、甚至還做過暴風雪的監測員,他的地位始終像螻蟻一般卑微,薪水微薄,在底層掙扎。更糟糕的是,他和親哥哥愛上同一名女子,悲涼的失戀後,哥哥竟撒手人寰。如此一來,年輕人心灰意冷,大病一場之後最終隱遁森林,將削薄身影倒映在山中深湖。
瓦爾登湖畔紀念梭羅的石牌刻字。
是的,這就是年輕的美國作家、自然主義大師亨利‧戴維‧梭羅飽受生活重擊後的抉擇。他手持斧頭來到瓦爾登湖,是要自戕,還是胡亂砍伐一泄憤悶?穿越百年時空,我們看到,今天瓦爾登湖入口處,一處極簡的木房子旁邊木牌上,赫然寫著梭羅當年的喃喃心語:「我步入叢林,是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只去面對生命最本質的那些事實,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好好地活過。」原來,在遭受了一連串人生暴錘:事業不順、失戀、親人離世、重病之後,梭羅決意於湖水和森林間,夜披月光、晨和鳥鳴,過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
梭羅用斧頭劈木,建起一個極簡的小木屋,燒水取暖,釣魚果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遠離喧囂,試圖從嶙峋的人生中掙脫,起初滿腹的心酸和巨大的孤寂感將他深深籠罩,但漸漸地,他的心越來越沉靜,當他把身心完全沉浸於大自然,他彷彿聽懂了風的嘆息,老樹的私語,終於在一個朝陽噴薄而出的瞬間,梭羅恍然大悟:人何曾孤獨,又何須顧影自憐,人和天地萬物之間,存在一種深深的羈絆。「就像我們面對面和在明朗的白天裡悟到真理一樣,我們也在背地裡和在黑夜中與真理不期而遇。」從此,梭羅棲身於湖畔的隱居生活,由失意變為詩意,他在參天古木中了悟生命的最本質,在水鳥的凝視裡,享受純淨的極致……儘管這個古老的冰川時代形成的瓦爾登湖,鮮有人關注,梭羅卻在這裡中放下了心中的萬般雜亂的情緒,放下了怨天尤人,在和大自然獨處時光中,他學會了與自我和解,事業不順、失戀的痛楚都不再能擊倒他。
瓦爾登湖的水鳥怡然自得。(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若干年後的1854年,梭羅將這段隱居生活寫成一本遊記《瓦爾登湖》,震驚了世界文壇。從文學藝術上看,《瓦爾登湖》是一部純粹的詩情畫意般的長篇散文,以清新、優雅的文字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細膩描寫,幾乎在世界文壇中無人能比擬。然而它的深意不僅限於文學領域,在書中,梭羅深感,世人為了虛擬的生存壓力,為了追求過分的物質享受,終日忙碌焦慮,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他在湖光山色中開闢一條生命實驗之路,探索更為優美的生存模式。梭羅被後世譽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極簡生活的始祖、超驗主義先驅。他甚至將聖經上的7天工作日的古訓顛倒了過來,他說人在一個星期中用一天時間工作就可以了,其餘6天幹自己想做的事情,多麼怡然自得。所以《瓦爾登湖》又有一稱號為「綠色的聖經」。百年來,「瓦爾登湖」已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梭羅的生命哲學,彰顯出極簡而又超然的境界。常年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因此對瓦爾登湖產生了憧憬和嚮往,前往朝拜。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瓦爾登湖》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是中西雙壁的經典之作。
本文為榮譽會員專刊內容,歡迎您加入榮譽會員後繼續閱讀。榮譽會員每年享受24期《看中國會員專刊》。圖文並茂,設計精美,至尊專享。
如果您已是榮譽會員,請登入後,刷新本文即可閱讀。
您也可以單獨購買這一期專刊,閲讀這一期所有内容。單期半月刊售價$3.99(原價$4.99)。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