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萬億級政府債券發行舉措,財政赤字率擴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0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復甦乏力,政府財政收入也在下滑,中央政府三個萬億級政府債券發行舉措,財政赤字率擴大,分析人士表示,這代表要徹底地一次性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
中國三個萬億級財政重磅政策
在10月份,中國20多個省市已成功發行了1萬多億元(人民幣,下同)特殊再融資債券,用於償還政府債務;中國國務院日前決定在第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
此次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政府,1萬億元國債還本付息均由中央政府財政承擔,不增加地方政府負擔。隨著增發1萬億元國債,今年財政赤字率也由年初預算的3%提升至3.8%左右,創新歷史新高。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約3.9萬億元,同比下降15.7%。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約3.1萬億元,同比下降19.8%。地方賣地收入下滑主要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中國財政部表示,將及時啟動國債增發工作,確保第四季度完成萬億發行任務。
另外,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中國國務院可繼續提前下達2024年新增債務限額,市場普遍預計四季度將有萬億級2024年新增債務限額提前下達給地方政府。
三個萬億級財政政策折射出中國經濟孱弱,央行的貨幣政策無力刺激經濟,需要極財政政策出力。但是,也引起一些人士對財政刺激的擔憂。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表示,今年臨近年底,上述三項萬億級政策也兼顧了明年經濟發展。根據國際機構預測,明年世界經濟仍是下行趨勢,這對中國穩定出口形成壓力,疊加國內需求不足等,經濟增長也面臨較大壓力。而三個萬億級政策也為明年經濟增長創造了較好條件。
徹底地一次性解決地方債務的問題?
市場方面認為,三個萬億級財政舉措中,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最受關注,是中國經濟下行的一場「及時雨」,因為地方政府拿到中央政府的發款,可以追加投資基礎建設,拉動相關行業的成長與就業,帶動國內需求並刺激消費,有助活絡經濟,尤其是這1萬億的國債等於是中央政府在無息的條件下發錢給地方政府使用,對地方政府而言,風險幾近於零,無疑是一項好消息。
美國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邱萬鈞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北京當局長期以來對於發行特別國債其實內心十分抗拒,因為會增加中央財政負擔。在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有兩次規模比較大的發債,一個是2007年為了因應全球金融風暴,發行了1.55萬億元國債,另外一次就是2020年因新冠疫情而發行1萬億元特別國債。
他說,這一次是因為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特別高,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都有「熄火」的現象,使得中央不得不採取一些挽救經濟的措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中國整個經濟力道減緩之後,過去靠融資平臺去支援基礎設施的投資收益變得急劇下降,以致負債纍纍,地方巨大的財政壓力已經大到足以影響中國的經濟成長和金融穩定。
不過,從數字上來看,中國在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21萬億人民幣,所以1萬億事實上不到中國整個GDP的1%,因此,這雖然對中國經濟是一項好消息,但影響可能有限。
邱萬鈞說,這是因為無論是中國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在資金使用效率以及決策透明度方面一直為人詬病,這也造成中國有很多基礎建設,乃至於連帶相關的不動產建設,最後都形成所謂的爛尾樓的情況。所以如果這1萬億的國債跟過去使用的方法一樣,好大喜功而沒有經過審慎的投資評估,那麼對中國經濟長期來講,可能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表示,中國如果發行太多國債,財政赤字太高,可能會被國際信評機構降低信用評級,造成國債賣不出去,甚至資金外流,反而可能引爆中國的金融風暴。
他表示,中國的地方債本身雖不致造成金融危機,但已經抵銷了整個中國經濟的向前運行的動能,所以這一次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準備要用1萬億國債來徹底地一次性解決地方債務的問題」。
地方政府償債負擔加重 還款高峰到來
中國人民大學在今年1月發表的地方財政發展報告指出,由於疫情衝擊,中國去年各省債務增速遠超過收入,償債負擔加重。
中國粵開證券今年2月份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35.1萬億元,其中,一般債務14.4萬億元,專項債務20.7萬億元。
此外,自2017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以年均16.3%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的經濟增速,導致負債率攀升、債務風險不斷累積,並說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呈現總量大、增速快、付息激增、期限拉長的4大特徵。
中國信評機構中誠信國際評級公司在7月底公布的《中國地方政府債券藍皮書(2023)》也表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地方債餘額突破35萬億元,預估今年底可能逼近40萬億元的歷史新高。藍皮書指出,地方債正面臨還款高峰,2023年至2025年的年均還款量將高達3萬億元左右。
中國經濟進入高風險未知領域
嚴重的財政和金融失衡已經將中國經濟和全球帶入高風險的未知領域。即使有中央政府為金融系統背書,也無法挽救頹勢,甚至處於岌岌可危的邊緣。
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對債務問題奉行拖延政策。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最新評論指出,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退卻,地方債務岌岌可危,而銀行體系暴露於這兩方面風險之下。
有傳統觀點認為,即使這是金融危機的先兆,但在中國體系中,政府為金融系統做靠山,而技術官僚也可以把控局勢以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上述分析指出,這種觀點已經嚴重過時。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的一系列報告顯示,中國除利息外的預算赤字在GDP中所佔比例居高不下,今年達到了7.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提高了對中國的政府財政赤字預測,即到2028年,上述比例將升至7.8%。此外,儘管中國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幅達到4.9%,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中國經濟預期,認為中國未來四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僅為4%,低於一年前的4.6%預期。
上述分析認為,這使得中國擺脫債務泥潭的難度大大增加。
近年來,地方政府項目投資回報率急劇下降,高昂利息待償、土地出讓收入暴跌,使中國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國問題專家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告訴《華爾街日報》,中國債務規模過大、經濟增速緩慢,無法掩蓋不良貸款。此外,他還擔心,中共當局治理質量已經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