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6%下調至4%。(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9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下跌,人民幣貶值趨勢已經形成。9月1日,中國央行用貨幣政策干預匯率,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6%下調至4%。
貨幣政策干預匯率 調降外匯存款準備金率
9月1日,中國央行發布公告表示,為提升金融機構外匯資金運用能力,將自9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6%下調至4%。
受中美利差大幅倒掛、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疲弱、外資不斷撤離,以及季節性的中資港股派息購匯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已貶值約5%,是亞洲表現最差的貨幣之一。
在中國央行宣布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7.28關口直線拉升,接連升破7.27、7.26、7.25和7.24關口,盤中最高升至7.2391,隨後升幅有所收窄。截至本文發稿,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7.26。
路透社引述瑞穗銀行亞洲首席外匯策略師張建分析,中國央行此次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是為降低融資成本,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但該舉措無法扭轉人民幣目前呈現的貶值趨勢。
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降的影響與國內「降准」類似,也是通過釋放流動性來影響貨幣的價格。金融機構需按照一定比例將所吸納外匯存款的一部分交存給中國央行,這個比例即為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根據中國央行數據,截至7月末,外幣存款餘額8218億美元,由此估算,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2個百分點,理論上可釋放164億美元的外匯流動性。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撰文《人民幣國際化的大麻煩 匯率很難守住了》指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下跌,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主因是中國經濟無論官媒如何吹捧,但百業凋敝,數據上的「靚麗」難緩經濟之寒。特別是經濟數據顯示,自從去年12月放開「清零」封鎖措施後帶來的反彈已經放緩,內需不足消費無起色。雖然中國央行釋放流動性到金融系統,但實體經濟並未因此受益,反而出現金融空轉的現象,即資金在金融系統裡打轉。房地產方面同樣是反彈了一下,之後樓市交易量下降。另外,外需減少出口也放緩,銀行結匯率總體偏低、售匯率較高,這意味著外貿企業選擇將更多資金轉化為美元存款,而非兌換為人民幣,也是外貿偏冷的一個直觀表現。
但文章指出,人民幣再次貶值另外一個原因,卻是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麻煩,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的潛在風險,包括人民幣匯率潛在的大起大落、國際機構做空人民幣等。離岸人民幣市場和在岸人民幣市場不同,交易的對手是國際投資者,在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意味著國際上有更多的人民幣,這都可以成為做空人民幣的籌碼。中國央行要想護匯率,只能命令中國銀行(香港)這類的銀行拋售美元、吸納人民幣,從而穩定人民幣匯率。粗略估算,近幾個月有上千億美元這樣消耗掉了。
人民幣貶值之際 中國外貿出口商保留美元
理論上,人民幣貶值有利於中國的出口企業,但是並非如此。出口企業靠人民幣貶值增加了收入,但如果使用過多的進口原材料、零部件,也會因為人民幣貶值而增加支出,導致利潤降低。
中國官方數據和外貿企業傳出的信息顯示,中國外貿出口商正在使用複雜的貨幣互換策略,以避免將美元收入兌換成人民幣,因為他們擔心失去美元的潛在收益。
人民幣最近跌至九個月低點,從事電子產品和玩具貿易的上海商人丁先生等出口商緊緊抓住美元,不願出售並兌換成人民幣,他告訴路透社,「我和我的出口商朋友們一直在討論是否要通過外匯掉期交易來換取人民幣,」丁先生說,「主要的擔憂是美元價格持續上漲。」
這些掉期交易通過一個合同,允許外貿出口商將他們的美元存入銀行,然後獲得人民幣,但是通過一個最終會逆轉資金流向並將美元返還給他們。
中國監管機構稱,僅7月份,中國企業在境內遠期市場上與商業銀行的人民幣兌換金額就創下了創記錄的315億美元,今年迄今總計1,570億美元。
對於外貿出口商來說,還有一個回報較低但同樣有效的選擇是,將美元作為存款,並用其作為人民幣貸款的抵押品,之間的利差也會產生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