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安徽的宣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美如詩畫的城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是大詩人李白為宣城所寫下的美麗詩篇——〈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此詩創作時間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圖畫一般,令他陶醉不已,因而引發出他對先賢的追慕之情。
位於安徽的宣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美如詩畫的城市。眾多的人文遺蹟與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文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山水詩鄉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沒啥名氣,是一座有二千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宣城地處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
地處安徽省東南部,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自古就是一座山水秀美、人文薈萃的好所在。
其中,敬亭山、柏梘山、石佛山、青涼峰,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清水縈流;太平湖、青龍湖、南漪湖、桃花潭,風光旖旎,無怪乎明代詩人李東陽稱讚其「山川代有精靈在」,宋代詩人楊萬里亦有「路入宣城便稱奇」的讚譽。
優美的山水風光,加上李白、白居易、杜牧等名人相繼來此寓居,以及眾多文人的爭相讚譽,使得這座古城雖然不大,但卻名聞遐邇。
鍾靈毓秀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桃花潭之所以如此著名,源自於一則美麗的傳說故事。
唐天寶年間,世居桃花潭畔的汪倫對李白的詩作相當仰慕,希望有一天李白能來桃花潭作客。有一次,汪倫知道李白要來宣州府,趕緊修函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來,汪倫便據實告之:桃花者,實為潭名:萬家者,乃店主姓萬。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忤,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當時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李白與汪倫詩酒唱合,流連忘返。
臨別時,在踏歌古岸,李白題下〈贈汪倫〉這首千古絕唱:「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從此,桃花潭名聞天下,享譽千年。
中國第一詩山:敬亭山
敬亭山,位於宣城縣北,擁有綿延的山巒和瀲灩的水光,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敬亭山的的傳奇歷史與詩情畫意為詩人遊士們所深深吸引,是個風雲際會的詩魂聖地,謝脁、李白等文人為它留下許多詩篇,其中以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最為著名。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出自詩仙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據傳,唐朝天寶年間,李白漫遊至此,登覽敬亭,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這首詩的原文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意思是說,互相看都不厭煩的,只有我和敬亭山,說明用我閒適的心情去看山,山也用閒適之心來看我。
除了外地人喜歡到此追尋李白的足跡,當地人也非常喜歡到這裡來爬山,大片的茶園和竹林帶來了清新的空氣,站在山頂俯看山下的美景,十分愜意。
三大古道之一的徽杭古道
皖南古稱徽州,地窄人稠的缺陷,使得當地人民自宋朝以來就不斷向外尋求發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了一條條飽含風霜的經商之路——徽杭古道。
西起安徽績溪,東至杭州臨安的徽杭古道,長約16公里,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中國第三條著名古道,是一條既神秘又壯觀的走廊,也是一條見證徽商歷史文化的神奇「徽商之路」。
在徽杭古道上,每隔5里就設一個茶亭,供過往路人休息。過去與績溪相毗鄰的昌化人,用自己紡織的棉織品沿古道到績溪換回糧食與棉花,古道成為兩地人的生命線。時至今日,這條古道還是當地老百姓非常重要的一條交通渠道。
宣紙的故鄉
宣紙,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也是安徽宣城重要的產物之一。但我們一般用來練習的紙張,並非正統的宣紙,真正的宣紙,需要使用青檀樹皮為材料,但只有在安徽涇縣這個地方才有青檀樹,而且過程複雜,費時又費力。正統的宣紙有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性,相當「長壽」,因此有「紙壽千年」之譽。
宣紙又名涇縣紙,原出產於安徽省宣城涇縣,因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據傳,宣紙是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為了紀念他,想再創出更好的紙為恩師畫像,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露出一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因而造出了宣紙。
宣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軟堅韌,百折不損,光而不滑,吸水潤墨,宜書宜畫,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韻味,再加上宣紙防腐防蛀,故而又有「紙中之王」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