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去年6月,香港大屏幕播放習近平訪港新聞。(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梁路思、李淨瑤採訪報導)自從《港版國安法》實施以後,香港便掀起了移民潮,過去一年香港有6萬名居民淨移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隨著人才流失與外資撤離而受到動搖。中國的美領館簽證排期據説排到了12月,估計到了今年年底,出境的人將達到9000萬人或更多。《看中國》就此訪問了「香港議會」發起人、時事評論員袁弓夷及龔小夏博士。
到底習近平想怎樣?
過去一年香港有6萬名居民淨移出,是2021年的約2.1倍。至今香港移民潮未趨緩,據説仍有七成人想走。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將因爲外資撤離、人才流失而不保。
袁弓夷表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再,清零政策、國安法等趕走了許多外資企業,加上中國通過了反間諜法,沒有了情報和資料,香港如何做金融中心?「連在北京的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都不敢在中國運作了,到底習近平想怎樣?」
據外媒報導,美思明智集團位於北京的辦公室於3月份遭中共當局突擊檢查,其5名中國員工遭拘捕。之後該公司關閉了運作。
龔小夏表示,習近平根本不懂得如何管理,「有句話說:『信息是商業的血液。』有兩種信息,一類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另一類是商業之間的。在西方國家,商業行爲與國家行爲分得很清楚。國家可以立法說你盜竊國家機密,而商業機構互相之間的情報打擊也有一個限度,分析情報就是正常的分析情報,如果沒有了這些,就無法做生意了。」龔小夏說,如今中國將國家行爲與私人行爲混爲一起,中國很多大企業是國營的,所以他們的資料就是國家秘密了。
商業信息被禁 外企難營運
龔小夏指出,以前中國對於商業信息的界限比較模糊,現在它們將這些立法搬到了香港,把所有可以活動的區域全部打消。「打消了之後,商業之間沒有了信息,企業就很難營運了。中國那幾家被調查的外國企業,他們其實很簡單,我所知道的就是,若是你和中國公司做生意,誰是廠長、總經理,誰能夠做決策的,找這些人拿信息是最有用的,現在連這些都變成了間諜活動。」
9000萬人想離開中國
中國媒體對美國的報導,不外是「美國經濟衰退了」、「美國又發生校園槍擊了」等美國人生活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宣傳報導,但無論媒體如何洗腦,中國人仍然對美國情有獨鍾,想要移民美國的人不計其數。
袁弓夷估計有9000萬人想要離開中國。據媒體報導,北京、上海與廣州的美國領館動輒上千的排隊人群辦理簽證。據説北京的美國簽證預約已排到了10月份、上海和廣州排到了12月份。有網友稱,這陣仗只在春運時見過。一位辦理留學、移民及出國務工的中介女士介紹,今年到各國的出國人數都瘋狂了,按照現在這個趨勢下去,到今年年底,預估出境人數會達到9000萬人。
據雅虎報導,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壓統治下,越來越多中國人鋌而走險,通過非法途徑赴美。近年來,美墨邊境發現了許多中國人,他們都是教育程度低、經濟條件差,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移民美國的中國人。據報導,這些非法中國移民會從中國來到台灣、再轉往土耳其,接著前往不用簽證就能入境的厄瓜多。接著從厄瓜多一路向北,長途跋涉3700公里,抵達美墨邊境。中國人稱這條路線為「走線」,路途遙遠且艱辛,遇到匪徒可能會喪命。
鄧小平:中國不發展經濟 將輸出3億難民
龔小夏指出,鄧小平執政的時期,他曾私下對美國說:「中國要發展經濟,不然的話,3億難民,你受不受得了?」作爲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是心知肚明的,他預測如果中國出了問題,3億人會逃離中國。
聯合國難民組織統計,2022年中約有11.7萬人逃離中國前往世界各地尋求庇護,此數字比2012年底的1.5萬人增加近7倍。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6月份進出口雙降,6月出口年減12.4%,為3年來最大跌幅;進口年減6.8%,高於市場估計的下降4.1%。今年上半年,以美元計價中國的出口年減3.2%,進口減少6.7%,貿易順差4086.9億美元。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6月份的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16-24嵗的勞動力失業率為21.3%,高於5月0.5個百分點;主要勞動年齡群體25-59嵗之間的失業率為4.1%。
在6月30日採訪中,袁弓夷直言,中國經濟會倒退20年。他說,中國的人口只剩下10億人,經濟已經玩完,如果用GDP和債做比例,這就更糟,因為中國借了700%的債務,永遠都還不完,會被龐大的債務壓死。「簡單地說中國的問題:倒退20年!香港也會遭殃。這就是中國和香港的未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