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反平權行動活動人士與亞裔美國教育聯盟在美國最高法院外抗議。當天,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種族意識招生計劃違憲。(圖片來源: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綜合報導)美國最高法院6月29日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大學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種族因素違憲,這一歷史性判決顛覆了幾十年來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很多亞裔尤其是華裔學生為此歡呼,此判決也為美國常春藤盟校以致整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華裔歡呼
週四高院裁決一出,案件原告「學生公平入學」組織(SFFA)和曾落榜哈佛、正在加州柏克萊大學讀大三的華裔成員楊凱文(Calvin Yang音譯)隨即召開新聞會,表示歡迎高院的決定。
21歲的楊凱文來自加拿大,GPA高於4.0,SAT成績為1550分(滿分1600),還加入兩個運動校隊,他在加拿大創辦新創公司,曾位列福布斯(Forbes)加拿大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並曾參與組織30萬人的抗議活動。
楊後來意識到種族可能是落榜哈佛的原因,後來加入代表2萬名學生及家長的SFFA,為亞裔爭取權益。
週四,「加速課程和教育家長領袖」(PLACE NYC)、紐約同源會(CACAGNY)、紐約市居民聯盟(NYCRA)和亞潮萌(AWA)也發表聲明,共同慶祝最高法院對「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訴哈佛大學和訴北卡大學-教堂山校區(UNC)案件的裁決,並感謝最高法院對數十年來對亞裔學生的歧視作出公正裁決。
聲明寫道,一些大學按種族區分錄取,造成對亞裔的集體懲罰,剝奪了數十萬學生入讀的權利。基於種族的群體身份的歧視是違憲的、非美國的和不道德的,呼籲所有大學在錄取上遵守法律,停止所有種族歧視行為。
PLACE NYC的共同主席郭堅(Chien Kwok)表示,結束教育中的歧視的正義雖然遲到,但沒有缺席。
高院的決定在洛杉磯華人社區也被廣泛傳播,準備申請攻讀名校的高中生受到鼓舞,很多家長也為刻苦讀書的孩子感到振奮。
多位華人家長表示,多年來深深體會到所謂的平權法案對亞裔和白人學生的不公,華裔學生的SAT成績要比黑人高280分才有競爭力,一些學校乾脆不看SAT成績。
有華人家長表示,2021年格蘭杜拉學區近千名高中畢業生,只有3人獲常春藤錄取,分別是一名白人,一名亞裔和一名非裔。哈佛與耶魯的名額都落在那名非裔頭上,而這位學生平時的表現只是中等偏上。
加州平等權益聯盟CFER(Californians for Equal Rights)發表《美國贏了》一文,稱美國兩黨在全國範圍內日益達成共識,反對按種族意識招生,並承諾將繼續通過監督為加州的平等而奮鬥。「在我們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時,讓我們記住這個來之不易的勝利是那些勇敢的民權倡導者、律師、學者、家長和學生數十年來努力的結果,感謝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文章寫道。
未來美國大學招生會有何變化?
此次高院裁決適用於所有公立和私立美國大學,但哈佛等常春籐盟校可能受影響最大。大學官員預測,這一裁決將導致名校的黑人和西語裔學生數量立刻下降,就跟多年前加州與密歇根州禁止公立大學開展平權行動的結果一樣。
德克薩斯大學法學教授弗拉德克(Steve Vladeck)認為,高院的這個決定使所有高校未來幾乎不可能再考慮種族因素。已有九個州禁止在公立大學招生過程中考慮種族因素,如加州25年前就禁止在包括公共教育在內的所有政府項目中基於種族的「優惠待遇」。
最高法院在意見中表示,申請人仍可引用其種族,並討論種族如何「影響其生活,無論是通過歧視、激勵還是其他方式」。大學可以找到種族的替代品,如經濟劣勢或地理出身,來建立多元化的學生群體。不過如何落實可能因州而異,共和黨「紅州」正在通過禁止大學多元化推廣的法律。
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週四表示,他們將遵守高院的裁決。但有學校預測,因為既要守法,學生又要多樣化,未來重視考試成績和班級排名等標準化指標的成分將下降,取而代之是通過推薦信和申請文件來體現的個人素質,這恰恰跟平權法案反對者希望的背道而馳。
該案原告「學生公平入學」組織創始人布魯姆表示,該組織及其律師將繼續關注高校招生程序的任何變化。「我們保持警惕,如果有大學公然藐視這一明確的裁決,我們打算提起訴訟。」他在聲明中寫道。
然而,在招生過程中很難完全消除任何種族的提及或暗示幾乎不可能,最起碼申請人的名字就暗示了他/她的種族,因此如何弄清一所大學的真實意圖太具挑戰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教授桑德認為,學校很可能會作弊,也會被起訴,但個別學校被起訴的機率很低,起訴的成本卻很高。
一些教育官員已經在討論如何利用申請時的個人陳述。馬里蘭大學本科招生主任甘迪建議,未來入學文件要描述種族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以及對「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的陳述等。
目前在採取平權措施的約百所學校中,不需要標準化考試,有時連閱讀也不考,而是傾向於錄取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或是家族中的第一個大學生。它們正在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學生,並提供更多財政援助。弗吉尼亞大學6月就宣布,計劃與該州40所幾乎從未輸送過申請者的高中合作。杜克大學承諾向家庭收入在15萬美元或以下的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學生提供全額助學金。
而部分公立大學(比如北卡大學或弗吉尼亞大學)已在「多樣性、公平和包容」政策上與保守派政客發生過衝突。西弗吉尼亞大學校長戈登.吉說,類似百威淡啤風波(因聘用跨性別人士代言而遭消費者抵制),無論在紅州還是藍州,公立大學真正掀起的運動之一是儘可能地去政治化。
哈佛招生的幕後標準
名校哈佛大學是競爭最激烈的學校之一,每年超過4萬人申請,只有約2000人可幸運入讀。哈佛的2021屆學生中,亞裔佔22.2%,非裔佔14.6%,西語裔和美洲原住民及太平洋島民分別佔11.6%和2.5%。
哈佛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有不同的SAT分數門檻,亞裔學生至少要1350分,但非裔和西語裔學生只要1100分就能錄取。
據「學生公平入學」呈交的法庭文件顯示,哈佛大學在幕後有另外一整套招生標準,如「備審表」、「縮減名單」、「小獎勵」、「DE」、「Z名單」和「院長關注名單」,招生官還有一個篩選系統,包括申請者來自哪裡、父母是否從哈佛畢業、他們有多少錢,以及他們是否適合學校的多樣性目標。
亞裔有一種二者皆非的特性,既沒有其他有色人種學生的團結,也沒有白人的社會地位。自1976年後,亞裔招生錄取率越來越低,獲批率不到5%。在2019級的2.6萬名國內申請者中(與國際學生無關),約3500人在SAT數學考試中獲得滿分,2700人在SAT詞彙考試中滿分,超過8000人成績全優。
法庭文件顯示,哈佛把全美分為大約20個地理「備審表」,每個備審表都被分配給一個對該地區及其高中有深入了解的招生官員小組委員會。通常有兩三個招生官員或審閱者會從學術、課外、體育、個性和「綜合」五方面進行評定,還有一位校友面試官會對候選人參與評定。
原告稱,哈佛向五個群體提供小獎勵:少數族裔;繼承群體,即哈佛或拉德克利夫校友的子女;哈佛捐助者的親屬;工作人員或教職員工的子女;以及學校招募的運動員。
教育部1990年的一份報告表明,哈佛沒有對亞裔美國人給予獎勵。哈佛大學2013年的一份內部報告表明,亞裔美國人身份與入學率呈負相關。
另外,哈佛校友希望通過為哈佛大學做志願者(也許是招生面試官),可以為子女贏得優勢;能登上「院長關注名單」或「主任關注名單」也有幫助的,名單同行與捐贈者有利益關係,或是與哈佛有關係的申請者姓名。
法庭文件還查閱了哈佛大學鮮為人知的Z名單,2014屆至2019屆期間,每年約有50至60名學生通過Z名單錄取。原告說,這些人大部分是白人,一般家裡有人在哈佛讀過書,或者是院長、主任希望錄取的學生。
原告稱,針對申請者的性格和個性的個人評分,是哈佛大學最為隱秘可疑的招生標準。亞裔通常被描述為勤奮、聰明,但不突出、難以區分,對於許多亞裔人士來說,這讓人想起令人痛苦的刻板印象。
原告還分析了2000年至2015年超過16萬名申請人的檔案,並向法院提交分析報告,稱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勇敢、善良和「廣受尊敬」等性格特質上,哈佛一直對亞裔申請人打出低於其他族裔的分數。法庭文件還顯示,哈佛大學在2013年對其招生政策進行過內部調查,也發現了對亞裔申請人存有偏見。
事實上,全美從紐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等精英公立高中到精英私立大學都面臨種族、入學、考試和教育機會平等之類的問題。很多常春藤盟校多年以來都保持了與哈佛類似的亞裔、白人、黑人、西語裔學生比例。
法庭文件還描述了在「常春藤聯盟及姊妹校黑人錄取與資助官協會」每年例會上,哈佛怎樣與其他15家精英大學交換錄取學生的種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