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對經濟下滑於事無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5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正式揭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實施10年來最大規模的政府部門改組方案,分析指,這或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對經濟下滑於事無補。
在中國首都北京市金融街15號,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於5月18日正式揭牌,官方網站同時啟用;中國銀保監會相關官方宣傳名稱也更改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至此,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形成「一行一局一會」格局:中國央行、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
從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獲批,到5月18日新機構正式揭牌,時間僅僅用了69天。
據官方的解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組建是負責證券業以外的金融業監管,同時原本由中國央行負責的金融集團日常監管、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中國證監會負責的投資者保護等,皆劃入總局的業務範圍。
官方傳媒《中國銀行保險報》發表社論稱,金融風險仍處於易發多發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會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努力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大力推進央地監管協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此前撰文《3年2萬億美元外匯消失 習近平的底線守不住》指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習近平多次在各種會議上提出的要求,成為各部委應對金融風險的「最高指示」。
文章強調,尤其是經過三年「清零」,重創了經濟、清空了財政,期間習近平為了補充「錢袋子」,接連打擊科技和網際網路公司、民營企業,並且開出巨額罰單,但對於千瘡百孔的財政與金融體系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中國經濟現在面臨教科書般的危機,在中共二十大獲得連任的習近平,無異於坐在了火山口上。
據美國之音5月22日報導,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金融監管盲區主要有幾類,包括金融市場混業化的問題、地方監管功能不彰、消費糾紛,以及無法掌握大量資金外流等問題。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掛牌,或許可以說是防止中國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對於解決中國官方與地方政府的龐大債務危機卻沒有什麼幫助。
國際投行高盛在今年4月初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包括政府官方借貸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政策性銀行持有的債務在內,中國的政府債務在去年增至15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其GDP的126%;相比之下,2008年僅14萬億元,在14年間飆增逾10倍。與此同時,政府債務的利息支出亦暴增,今年付息規模將達到5.8萬億,相當於GDP的4.8%,而2009年的付息規模為0.7萬億,相當於GDP的2.1%。
《紐約時報》在3月15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近年來,金融監管上的一系列失誤和醜聞已讓中共維持金融秩序的能力受到質疑。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接近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對習近平來說,讓金融行業符合他的願景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