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貿部近期數據證實,從中國進口貨物的節奏已不如從前。(圖片來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30日訊】(法廣RFI)永久脫鉤或是新冠效應?北京與華盛頓緊張對峙的結果是,2022年,中國可能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這種情況2008年以來只出現過一次。而且還有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從中國轉向越南等國,部分還得到中國投資者的資助。
有關2022年的外貿數據尚未出臺,但美國商貿部元月初公布的11月份的數據證實,從中國進口貨物的節奏已不如從前。
2022年美國進口中國貨物應打破記錄,但前11個月,以價值計算,美國從歐洲聯盟進口的多於中國。
專家注意到,2018年以來,出現了全球化重新站隊現象。企業尋求多種供貨渠道以免受到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影響,以及新冠大流行效應及氣候變化風險。
由於貿易戰和隨後因大流行病導致的世界貿易停止,在經過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下降後,中國的進口在2021年有所恢復,但是沒有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一項研究,更重要的是,與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相比,它們恢復的速度比貿易戰開始前更慢。「顯然正在出現一種替代形式,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而且這種轉移部分是由中國投資者資助的,例如一些正在搬遷到越南的企業就是如此,但不僅僅如此。跨國公司在尋求更接近美國的市場。1月初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科技展上,一家中國電子公司Etech毫不猶豫地宣傳其在越南的工廠。」
在連續二十多年出口增長後,越南2018年出口更是突飛猛進,價值翻了兩番多,從而成為美國的主要商業夥伴之一。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進口也正在強勁增長:臺灣、韓國和馬來西亞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這是否是美中經濟脫鉤的第一個跡象?專家的看法是分歧的,由於距離太近,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美國關稅政策的全部效果已經受到健康危機及其對全球經濟後果的影響。
專家強調,禁足剛取消的時候,美國人在一般性進口產品方面大筆開銷,現在,他們在服務方面花錢更多,這對商品需求有影響,因此對進口有影響。
不過,另外的專家認為,「世界貿易重組」和「地理來源多樣化」的後果之一是,供應鏈不再從中國開始,而是從東南亞或更接近美國的地方開始。
與此同時,拜登的有助於將半導體生產帶回美國的激勵措施法案(CHIPS)和降低通脹法案(IRA)等法律,顯示拜登政府確實希望加速與中國脫鉤。
兩大經濟體相互交織的程度很深,要實現脫鉤似乎很複雜。牛津經濟研究院美國首席經濟學家瑞安-斯威特(Ryan Sweet)認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正在形成,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將停止進口中國產品。不過,從長遠來看,毫無疑問供應將多樣化,製造商將不會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